苏轼的一生就是被贬谪的一生,有人说他,不是在被贬的过程中,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我们好奇的是,苏轼每贬谪一次,文学上都有突破,生活待遇未见的明显降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左手牵着黄狗,右手玩着苍鹰,头戴华丽的帽子,身穿名贵貂皮作的衣服,数随从浩浩荡荡,好不壮观。苏轼到底做过什么官?怎么这么有钱呢?
我们先了解下,宋朝的行政和官职划分。宋朝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分别为路(道)、州(府)、县等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县。北宋初年,“路”设置变化很大,最开始时有10道(路),灭后蜀、南汉、南唐后,疆域不断扩大。几经改动,最后变为24路。南宋一共分为十六路。
“路”的下面设府、州。府虽与州平级,大多数情况下,府地位要高于州的。我们比较熟悉的府有,东京开封府、南京顺天府、北京大名府等等。
宋朝通判、知州、知府、知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宋代设置的府(相当于省会城市),隶属于路,也可以隶属于中央(相当于直辖市)。简单来说,府的长官叫知府,有时候又称知州,太守,四品官员,相当于直辖市市委书兼市长。州的长官叫知州,有时也称为太守,大多也是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县的长官叫知县,知县(七品官)相当于现在县长、县委书记。
比较特殊的就是通判,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和控制,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尾大不掉。设“通判”一职,辅佐知州共同办公,这时可视为知州的副职。但通判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相当于现在纪委书记或者巡视组成员。
此外,宋朝还在京畿地区设立了府尹,级别很高,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为正三品官。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这只是职位的级别。宋朝的官制度特别复杂,官职由官+职+差遣三部分组成。开封府尹可以由三品官来干,也可以由四五品官。宋代官制异常复杂,也有好处,只要能力够,级别低的芝麻官也可以提拔为市长。朝廷宰相也可以贬谪为知县。
苏轼被贬谪,怎么那么有钱呢?这得先了解下,宋朝官员俸禄。历代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两宋官员的福利待遇极尽奢华。只要你能想起的福利,基本都有,包括国家给地,官员自己收租,马草费,木炭费,各种粮食补贴……。据说,包拯作开封府尹时,基本工资加上各种补贴,年薪能达到多万。
我们来看看,苏轼都作过什么官?苏轼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被欧阳修推荐为签书凤翔府判官。王安石变法后,苏轼站错队,成为保守派,被贬为杭州通判(相当于常务副市长),诸城、徐州、湖州任知州(地级市市长)。
乌台诗案后,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地方武装部副部长),在此期间,著作了《赤壁赋》等千古名作。司马光上来后,苏轼东山再起,以礼部郎中被召回朝,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造(类似于中央办公厅主任),知礼部贡举。后来,又被皇帝召回,任龙图阁学士(正三品),此后又担任过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宋哲宗亲政后,再次被贬谪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知州。宋徽宗即位后,又被调往廉州、舒州团练副使、最后在永州安置。
宋朝官员工资苏轼大多时候都在地方任一把手市长,虽然官职是小了,但是权力大了,待遇也没降低。他一生中大多数在四品-五品官职之间,年薪相当于万左右,不包括各种物资补贴。同时,远离京城,勾心斗角的杂事少了,苏轼才有时间思考,在诗词绘画,文学写作上都达到了宋代顶峰。他还是个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可见生活还是很富裕。
宋朝开国之初,赵匡胤就建立了“重文轻武”,“不杀谏官,不杀士大夫”的国策,终其一朝,也没有杀一个文人。这也就造成了文人无所忌惮,啥都敢说,直谏皇帝。皇帝气急之下,只能把他们贬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而这些人,俸禄极高,倒也衣食无忧,欧阳修整天沉湎于湖光酒色之中,才有了《醉翁亭记》。苏轼在被贬谪后,能生活的这么洒脱,在宋朝见多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