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与正史无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据地自专,无不想趁机发展壮大,在乱世中分一杯羹,而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是要有人才。
纵览三国群雄,每个霸主都有自己的首席谋士,如董卓有李儒,吕布有陈宫,只有曹操没有首席谋士。为何?因为他的谋士实在是太多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等,全是S级,若论谁是首席,很难论出一个结果来。袁绍的谋士也多,但也就田丰、沮授能拿得出手,其余大多是碌碌之辈。所以说曹操阵营没有首席谋士,但若论曹操最爱的谋士,则毫无疑问,非郭嘉莫属。
在东汉末年的众多谋士中,郭嘉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智商超高,算无遗策,没有人能在他面前耍花招。除此之外,郭嘉最厉害的本事在于对人心理的把握,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来看几个例子。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陶谦扛不住请刘备帮忙退敌,刘备给曹操写了封劝和书,请曹操退兵。曹操大怒,欲斩杀来使,被郭嘉拦住。郭嘉说:“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啥意思呢?刘备不是来请和吗?准!准了之后趁你放松警惕,一枪撂倒,玩的就是套路。
曹操一听,这招好,欣然从命。可惜由于突发情况导致此计未遂,吕布偷了曹操的老家兖州,逼曹操不得不回防,徐州逃过一劫。但仅此一例,可见郭嘉并非什么善男信女,只要能取胜,什么招数都可以用,你以为我讲信用,不好意思,我反其道而行之,不然为何说兵不厌诈呢?
第二十四回,衣带诏事发,曹操发现诏书上有刘备的签名,欲发兵剿灭刘备。众人皆谓一旦发兵徐州,袁绍将趁虚而入,许昌难保。曹操不决,问郭嘉。郭嘉说:“袁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后果如其料,袁绍因小儿之病不肯发兵,刘备一触即溃。
第二十九回,官渡之战前夕,众人皆担忧孙策会趁袁曹相持之际袭击许昌,只有郭嘉料定孙策死期将至:“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这个说法听起来不仅毫无逻辑,甚至有点异想天开,但结果竟如其料,孙策为许贡门客所杀。在马伯庸先生的《三国配角演义》中,对此进行了展开论述,他怀疑孙策之死出自于郭嘉的一手策划,而非意外。但无论是意外还是人为,郭嘉对孙策的评价都非常确切,他非常善于针对特定的人格特点量身定制一套应对策略,令人防不胜防。
接下来第三十二回,袁绍死后,曹操攻打袁氏兄弟,久不能下。郭嘉劝曹操收兵,他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果然,曹操收兵后,袁谭、袁尚开始内斗,最后两败俱伤。
第三十三回,袁熙、袁尚远遁乌桓,道路艰险,众将劝曹操穷寇莫追,并且大军远离中原,刘表可能会趁虚袭击许昌,这是常人的想法。又是郭嘉力劝曹操斩草除根,不要怕千里万里,至于刘表和刘备,郭嘉早把他们看得透透的,且看原文:“诸公所言错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
同样是第三十三回,曹操远征乌桓取胜,袁熙、袁尚又逃到了辽东,此时郭嘉已死,但他仍然料到了二袁之命运,他给曹操留了最后一策:“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一句“其势然也”是何等的自信!郭嘉料事先料人,东汉末年的群雄刘备、袁绍、孙策、刘表、袁谭、袁尚、公孙康等人,就连郭嘉自己的主公曹操,无一不在郭嘉料中,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缺陷早已被郭嘉所掌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郭嘉可谓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心理学大师。
正因为郭嘉对众群雄的心理掌握的够深,他才知道只有曹操是适合他的主公。二人意气相投,秉性相合,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只有一次没有听取郭嘉的意见,结果酿成毕生大患。第二十一回,刘备请命阻击袁术,曹操应允。郭嘉听说以后,急劝:“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曹操虽遣许褚召回刘备,但并没有把它当回事,结果使刘备鱼入大海,鸟上青霄,成了曹操争霸天下的劲敌。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想起郭嘉,不禁仰天大哭,众人问何故,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