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49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49回南郡之战
建安十三年对于曹操来说真是流年不利,不仅赤壁大败,连他最喜欢的儿子“仓舒”也病重而亡。仓舒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说到“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仓舒是曹冲的字,这位神童病故的时候年仅十三岁,曹操因为他的死悲痛到无以复加,甚至对前来安慰他的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说曹冲要是不死,你们这些兄弟都没机会争夺继承人的位置。为了让爱子在阴间不孤单,曹操甚至还以甄氏族中的亡女,给曹冲配了一门冥婚。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曹冲是死在赤壁之战前还是之后。不过从曹操志得意满的南下荆州,落败后又急着回许都这点来看,曹冲有可能是在赤壁之战后病亡的。不管曹冲是什么时候死的,败北之后的曹操都必须走出丧子之痛,思考如何保住在荆州的既得地盘。
荆州原本七郡,在刘表入荆州之后,又将原属南阳郡的“随枣走廊”分割出来变成了八郡。曹操在赤壁之战前,等于完整拿到了:南阳、章陵、南郡三郡。同时由于孙刘联军,包括刘琦的军队都退守于长江一线,夏口及汉水以北的这部分江夏郡,包括江夏原来的郡治安陆,亦成为曹操的属地。
这样的话,曹操这次远征也算是没白来,拿下了荆州八郡中的三个半,而孙刘联军时下能控制的是江夏郡的南部。至于荆南四郡则暂时没有双方的军队进入。在刘琮归降曹操之后,荆南四郡的太守们表面看起来是一起降了,实际并没有出兵帮任何一方。现在形势发生逆转,谁能够先派军队进入,谁就有机会接收这四个郡。
曹操如果想接收荆南四郡,就必须跨越长江,在船只几乎被烧尽的情况下,短期内是做不到的。而对于联军来说,如果不能够拿下曹操在长江北岸所控制的城邑,同样不能从战略上切断曹操与荆南的联系。这种情况下,南郡尤其是位于长江北岸的郡治江陵城,其得失就显得尤为关键。
为了控制南郡,曹操在北归时留下徐晃驻守樊城,于禁、乐进镇守襄阳城,宗室将领曹仁坐镇江陵。而周瑜这边在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则顺势沿江而上,兵临江陵城下。如果只守住江陵城和在长江北岸设防,曹操这边其实已经不能算完全拿到南郡。
这是因为南郡与荆南四郡间并不是以长江为界,而是延伸到了长江南岸,就像江夏郡亦地跨长江一样。比如在建制于长江南岸,对应湖北省宜都市“夷道”县,就是属于南郡之地。只有洞庭湖以东、赤壁以西的这部分长江,成为了长沙郡与南郡的分割线(荆南四郡的其它三郡更不与长江相接)。今天湖南、湖北两省的行政分割,亦基本遵循这一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地缘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在北兵皆位于江北的情况下,周瑜并不需要紧张夷道等江南城邑的归属,对于同样位于长江北岸的南郡城邑——夷陵,却是不能无视。夷陵对应的是现在的湖北省宜昌市,日后在此发生的“夷陵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一起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都属于左右了三国地缘政治格局的大战。
夷陵城位于江汉平原最西端,据守的是长江三峡的出口,是荆州防御益州侵扰的前哨阵地。正是有这样一个枢纽位置,才会有后来的夷陵之战。周瑜要在江陵未下的情况下抢占夷陵,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防范益州的刘璋驰援曹军。虽然益州当下还没有卷入战局,但刘璋一直识时务的表示站队朝廷。两家汉室宗亲之间一直矛盾不断。当日刘焉还没死的时候,刘表就曾经上表参奏他在服饰车马上僭越。刘璋则屯兵三峡,以防刘表入侵。
曹操南下荆州时,刘璋派出使者前往示好,被曹操加封为振威将军。刘璋依礼又派从事张松前往谢恩。现在曹操在长江已无水军,来自益州的水军如果能顺江而下的话,将对荆州战局造成很大影响。虽然此时的刘璋正为汉中张鲁之事烦恼,大概率是不会蹚这趟浑水,但战略上的防范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鉴于夷陵城重要的战略地位,周瑜在兵临江陵城下还未与曹仁接战,便分兵袭取夷陵。执行这一战略任务的是当日被刘璋赶出益州的甘宁。甘宁即有勇力,又熟悉益州的情况,没有比派他去夷陵更合适的了。事实上,袭取夷陵的计划就是甘宁向周瑜提出的。结果甘宁一到夷陵城,就拿下了这座毫无准备的城邑。不仅如此,益州那边有一个叫袭肃的将领,估计是一直仰慕甘宁的威名,见偶像进驻夷陵当即领军来投奔东吴。
以甘宁威慑益州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而曹仁这边见夷陵有失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是个切割与益州联系的问题,更是孙刘联军有可能于夷陵登陆,然后直取南郡腹地的大问题。考虑到荆州现在人心不稳,刘备又在荆州人气那么高。真要是发生这种情况,江陵肯定是保不住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曹仁和于禁的主力分据于南郡两端,中间那些曹军力量薄弱的县邑,包括中庐、临沮、宜城等城,见形势对曹操不利,已经在纷纷叛离。
这些归属南郡的城邑并不仅仅是因为吴军攻打江陵、袭夺了夷陵而叛离,更多是因为刘备的军队也回来了。刘备在周瑜做出攻打江陵的计划后,向对方提出了自己的助攻方案。这个方案分为两部分:一是由张飞领一千兵马与周瑜前往江陵;二是周瑜这边分出二千兵马交由刘备统领,沿夏水而上包抄曹仁后路。这样安排即是显示互信,也是综合双方的优势。相比之下,吴军在水上占据明显优势,而刘备这边与曹操交战多年,更为了解对方的陆战特点。
刘备计划中所说的“夏水”,并不是云梦泽中的那条季节河。这一计划执行时,正是建安十三年与十四年相交的时段,夏水的水量还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更何况夏水的西端在江陵东南部,便是能通行也包抄不了曹仁后路,最多只能算兵分两路,然后会于江陵城下。刘备说的“从夏水,截仁后”,指的是由夏口溯汉水而上。前面说过,由于夏水与汉水在湖北潜江合流,因此这最后一段汉水也会被称之为夏水,并因此有了“夏口”之说(如果依时称沔水的汉水来命名,则被称为“沔口”)。
具体为刘备执行这一北上计划的是关羽,整个路线刘备和关羽已经很熟悉了,就是当日刘备兵败长坂后的逃亡路线。关羽先领军溯汉水而上,沿线留军控制诸渡口,以防江夏方向有援兵西来救援江陵,然后在刘备登船的汉津登陆,向西攻取当阳。这样的话就能封堵住汉江通道,切断曹仁与江夏、襄阳的联系。一切顺利的话,刘备在曹仁后方所开辟的这个第二战场,将对周瑜的正面战场提供有利支持。
被曹操安排驻守当阳的是山阳人满宠,这是曹操在任兖州牧时发掘的人才,以执法严格著称,甚至因此被称之为酷吏。因为这个特点,曹操在迎献帝入许后,还特别任命满宠为许县令,专治各种不服。不管是宗室将领还是当朝名士,落在他手里都没有私情可循。这样一个有原则的人,叫他守城誓死不降可以,但想打败关羽还得有能打仗的将领前去增援。
被派去增援当阳的是三员将领,徐晃、李通和文聘。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文聘,从人才的角度来说,文聘是曹操这次南征最大的收获。刘琮虽降,但手下将领见主公就这样放弃抵抗,心中是多有不忿的。当时曹操率五千轻骑追击刘备于长坂时,刘琮手下的将领王威就建议,给他数千兵马,于险要之处偷袭曹操,定能一举擒获曹操,好过现在这般下场。
刘琮哪有这个胆,王威遂只能作罢。演义中曹操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只有王威追随左右。曹操命于禁轻骑追杀刘琮与蔡夫人。王威忠心护主,死于乱军之中。真实历史中,刘琮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是真,被曹操追杀却是假。对于这样一个主动投降的弱鸡诸侯,曹操完全没有必要去杀。实际上曹操非但没杀刘琮,后来还以他“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等等优点,让他入京做了俸禄更多的谏议大夫。
虽然明眼人都看得出刘琮哪有这些优点,曹操用这些理由将之调入许都是为了更好的监控,但着实也是没有必要去担一个杀降的恶名。至于蔡瑁、张允等人,虽然没有在赤壁之间为反间计所杀,也都加官进爵了。不过废长立幼、献荆州与曹操这件事,让他们在当时就成为不忠不义之人的代名词。
后来曹丕写了本带文艺评论性质的《典论》,里面把蔡瑁、张允和审配、郭图等人一起列在“奸谗”篇里,说他们“无不烹菹夷灭,为百世戮试”。曹丕这个人很不喜欢没骨气的人,也没有曹操当时收买人心的包袱,能这样说大概率是寻了个错把二人给杀了。
与蔡瑁、张允相比,文聘的表现要合曹氏父子胃口的多。刘琮投降之时,驻军于襄阳城外的文聘认为自己身为襄阳主将,不能保本州之地是为失职,不愿与之一起前往新野。后来曹操在襄阳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来参见,文聘的意思是自己即不能保境安民,又不能匡扶弱主,实在是没有脸面来见曹操(领功受赏)。说完这番话唏嘘不已,曹操亦为之怆然。在曹操心目中,文聘在荆州的存在有如臧霸之于青徐。接下来曹操不光带着文聘和曹纯一起前往长坂坡追击刘备,更在北归之后以之为江夏太守。除让文聘继续统领本部兵马之外,还分拨自己带来的北方兵马听命于这位降将。
曹操如此厚爱,文聘自当以死报效。夏口已为孙刘联军所控,因此文聘这个江夏太守在今湖北省汉川市麻河镇一座石阳城,充作魏江夏郡的郡治。值得注意的是,这座石阳城是在云梦泽中寻了一个成陆较好的点建的,与相近。赤壁之战后长江及江汉平原上的汉水部分,都在东吴水军的控制之下。石阳城的兴建,是为了阻止东吴的优势水军溯涡水而上,攻取魏属江夏及原章陵郡。
关羽溯汉水而上绝南郡北道时,文聘无法从江夏前线抽身,否则吴军势必北上全取江夏。不过江夏方向还是有援军前往江陵,那就是任汝南太守的李通。地理篇时曾经解读过,江夏郡整体位于湖北境内,但在桐柏山脉北麓,今天的河南省境内还拥有一块领地。这就是河南省信阳地区。信阳地区在地理上对应淮河源头,可称之为“淮源”板块。当年位于江汉之地的楚国,便是以淮源为跳板向江淮地区扩张。
与淮源地区相接的是隶属豫州的汝南郡,而淮源则可透过“信阳三关”与江夏腹地相通。李通的驻地朗陵亦在桐柏山北,其所率领的援军很方便由此进入江夏,再横渡汉水进入南郡。有文聘在南线顶着,李通的援军得在顺利横穿江夏,一直到汉水之东才会遇到关羽北上时留驻沿岸的警戒部队及路障。李通的表现则十分英勇,甚至会亲自下马搬开阻路的鹿。不幸的是,突破关羽守军包围的李通,最终却未能抵达江陵前线,而是半道染疾病故。虽非关羽临阵斩杀,也算是间接折损了曹操一员大将。
除了江夏、汝南这两支兵马以外,驻守樊城的徐晃也被紧急调往前线增援。徐晃先是迅速平息了中庐、临沮、宜城等城的叛乱,然后与满宠合兵,东至汉津迎击关羽。前有徐晃、满宠阻击,后有文聘、李通包抄,关羽的情况就有点尴尬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攻取当阳还是北取襄阳都已无可能。无奈下的关羽只能撤回夏口,而刘备这边亦开始抢占荆南四郡。
逼退关羽之后,满宠、文聘各自返回驻地,身为援军主力的徐晃则继续南下,与曹仁合兵共同对敌。援军一到,曹仁即分兵西进欲夺回夷陵这个战略要点。水战是前“锦帆贼”和吴军的强项,但到陆地作战,拥有大量骑兵的曹军,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甘宁这边肯定是不能出城与之硬拼,能做的是一边据城以自守,一边派人向周瑜求援。然而对于是否救援甘宁,或者说在现在的形势下还要不要保夷陵,吴军这边却出现了分歧。
周瑜这边大部分将领的意思是放弃夷陵,原因是江陵城太难打了,尤其现在又有援兵,一旦分兵去救夷陵,去的少了救不了,去的多了就怕留下的兵力不足以抵御曹仁的反扑,反而有可能被对手断了归路。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江陵城军资充盈,此前曹操之所以轻骑冒进当阳,就是怕这些物资便宜了刘备。刘备提出分兵包抄曹仁后路,理由也是江陵粮多,认定周瑜没那么容易拿下。
江陵难打不仅在于军资充足,还在于曹仁是员猛将。周瑜带着三万吴军兵西进时,数千先锋军先杀至江陵城下。曹仁登城观察敌情后,下令招募敢死之士三百,然后由部将牛金统率杀出城去,准备乘吴军立足未稳来个下马威。结果这批陷阵之士虽然勇猛,但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仍显力不从心,转眼就被吴军包围。在城上观望的曹军都大惊失色,身为主将的曹仁却在盛怒之下反而意气风发,命左右取马来,准备亲自出城救援牛金。
见此情景,原为陈登功曹、现为曹仁长史的陈矫,赶紧带着众将吏一齐拉着曹仁,力劝主将不可以身犯险,如今敌军人多,势不可挡,不如放弃这几百人。曹仁不听,还带着数十精骑出了城。江陵城与大多数重要城池一样,城外挖着一圈堑壕以为屏护。此时吴军正在壕沟之外围攻牛金,与壕沟另一侧的曹仁相距百余步。陈矫本来以为曹仁出城,是在壕沟内侧分散吴军的注意力,让被围的曹军有机会突围。
包围牛金部的吴军看出城的人少,估计也是这样想的。没想到曹仁出城根本不是故作姿态,就是去冲阵的。吴军顿时慌了阵脚,牛金亦率大部随曹仁突出重围。这还不算,曹仁杀出来后一看人数不对,还有部下陷在阵里的,于是又杀回去亲手斩杀数名吴军,把剩下的人给救了出来。赵子龙七进七出是后人渲染的,曹仁这两进两出可是真真的发生了。城上观战的曹军无不看得心惊胆战,惊惶失措,待到曹仁全身而退,不禁都感叹“将军真天人也!”
曹仁身为南郡主将,以身犯险固然是不可取。然而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客观上很提振士气。属下们知道,主将即便到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自己。反观吴军这边,则一定会担心曹仁见自己分兵后,会主动反攻。关键时刻是吕蒙力排众议,向周瑜、程普两位都督表示,应该分出一半兵力前去救援甘宁。客观上围攻夷陵城的曹军肯定比江陵城中的要少,也没有城垣为据,如果吴军主力前去救援的话,肯定会比拿下江陵城要容易得多。
整个计划的第二步,是在击败围攻夷陵的曹军后,率主力沿长江北岸东行至江陵,从背后夹攻曹仁和徐晃。夷陵城与江陵城之间的水路交通距离约为公里。吕蒙判断这一去一回需要十天时间。现在的问题是,派谁留在江陵城下能顶住曹军十天。曹仁这么不怕死,东吴这边肯定也要留个敢于战至最后一卒的人坐阵。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甘宁的死对头凌统。后者果然不负吕蒙的信任,在这十天顶住了曹军的反扑。换句话说,演义里说的是甘宁救过凌统一命。真实历史中,算是凌统间接保全了甘宁。
一如吕蒙判断的那样,周瑜、程普、吕蒙所统率的大军一到夷陵,就大败城下的曹军。吕蒙还献计用木柴把山路给堵住,使得曹军的骑兵在逃跑时只能下马逃生,俘获了战马三百匹,这对于身处江东的吴军来说可谓稀缺物资,由此军威大振。获胜之后除水军原路返回以外,周瑜亲率步骑由陆路杀向江陵城,加紧了对江陵城的攻击。现在的话,形势对曹仁可是有点不妙了,不过想让这位曹氏猛将怯阵同样是不可能的。依托坚固的城垣和储备的军资,曹仁再次顶住了周瑜的进攻。
自周瑜兵指南郡以来,双方你来我往已经折腾了好几个月,从建安十三年末,打到了建安十四年,其间又在夷陵、汉津开辟了两个辅助战场,两边的耐心都已经消磨的差不多了。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双方约定干脆在城外列阵决一雌雄,好过这样半死不活的拖着。对于曹仁来说,陆地野战一直是己方的优势;而对于周瑜来说,虽然骑兵没有对手精锐,但对手愿意出城决战,肯定还是比攻城更有机会。
在这场发生于江陵城外的对决中,双方都很拼命。曹仁勇猛,周瑜同样亲身在前指挥,结果不幸为流矢射中右肋。虽有甲胄护身也是伤势严重,遂率军退回本阵。见周瑜伤重不起,曹仁当即亲自督军至周瑜阵前,准备发起总攻。危急时刻,周瑜强忍着疼痛起身至营中鼓舞士气,一如他的至交孙策在秣陵之战时所表现的那样。见周瑜没事,曹仁只得退回江陵。
受此重创真没事,只是战事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咬牙撑住,主帅是万不能倒下的。最终撑不下去的是曹仁,在连日苦战之后,曹仁还是放弃了江陵退守襄阳。撑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孙权在收到赤壁之战的捷报后,就已在江淮发起的攻击。这使得曹操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江淮,没有办法给予江陵前线更大的支持。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能够完控长江水道的情况下,吴军对江陵前线的补给要比曹军容易的多。也可以说曹仁是在耗尽了江陵的物资、存粮之后,见还没有把周瑜耗走选择了主动后撤。而这个选择更是一个战略选择,对于曹操来说只有主动撤离长江一线,才能削弱对手的地缘优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