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东坡,我们所熟知的他是一个词人、文章写得好,书法绘画也很厉害,但还一个身份为我们所忽略的,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喜欢酿酒,还写了专业论文著作《东坡酒经》。如果用中国传统琴棋书画的诗意人生来评价,苏东坡应该算是“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苏轼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而他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对人说:我每天要饮酒作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他爱酒、饮酒、造酒、赞酒,在他的诗、词、赋、散文中,都仿佛飘散着美酒的芳香。三百多首词作中,酒出现了九十多次,如“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醉醒醒醉,凭君会滋味,沈斟琥珀香浮蚁。”(《醉落魄·咏醉》)“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浊醪有妙理赋》)等等。
特别是他的名篇《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酒后之作,酒给了他文思与灵感,又融入他的愁肠,化作一首首瑰丽的诗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词写得很豪放,但其实酒量并不大,他自己说:我饮酒终日,不超过五杯。天下不能饮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尝到了酒醉的味道,这种味道比饮者本人还强烈。我闲居时,每天都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就得设酒招待。天下好饮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说人生最快乐的是身无病,心无忧,我确实能做到。
出生蜀地的苏东坡来到杭州做官的时候,有点不适应,主要是这里的文人太热情了。名声在外的苏东坡来了,当地官吏、名流纷纷前来拜访,来了肯定要招待,俗话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宴;酒中自有真情在,酒中自有肝胆照”,所以聚会必有酒,天天吃饭喝酒,对于酒量小的苏东坡来说是个难题,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说自己“少年多病”,所在养成了看到酒杯都害怕的习惯,所以喝酒从来都是“饮酒不尽器”。
如果苏东坡过着如太平宰相晏殊一般的安逸生活,他估计不会去钻研自酿自饮,但是他的身世太坎坷,只有苦中作乐了,其中酿酒是他的一个爱好。宋朝词人叶梦得编的《避暑录话》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苏东坡被贬去黄州期中,他有尝试过酿蜜酒。这是一种用蜂蜜酿制的甜酒,其实并不是苏东坡原创的,早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猿酒”的启发下制作蜂蜜酒,并且在周幽王的宫宴当中出现过。不知是苏东坡采用蜂蜜质量不好,还是酿造过程中环节出现点状况,总之,喝了他的酒的人立马就坏了肚子,抢着往厕所跑。在贬去惠州的时候,苏东坡又尝试用桂皮酿制桂酒,他的两个儿子被迫做了“小白鼠”,苏迈、苏过可能是对父亲的技术不大认可,但又逃不掉,只能用舌头浅尝一下。
而据《东坡志林》记载,贬去海南的时候,苏东坡酿过真一酒和天门冬酒。古时海南热带雨林密布,下雨频繁,地表潮湿,因此瘴气流行。生活在其中,容易燥湿身热,感冒风寒,使人打不起精神来,而海南盛产天门冬,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能,所以苏东坡直接就地取材。
苏东坡毕竟是个学问家,他在爱酒、饮酒、造酒、赞酒过程中,善于总结,于是也形成了《东坡酒经》,虽然全篇只有三百七十七字,但叙述简练而精辟,是我国酿酒经典之作,影响后世甚大。
酒对苏东坡而言,更多像是“扫愁帚”,在那些“人生到处萍漂泊”的岁月里,酒一点一点扫去他心里的灰尘阴影,还他一片“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灵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