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铭智享
全球产业投资外包服务商
赤壁城市简介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城市历史悠久,四海知名,有着多年沿革。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
赤壁基本情况区位优势区位优势赤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湘、鄂两省八县市经济文化交汇处和武汉“1+8”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连接线上,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赤壁市北距武汉公里,南距长沙公里。处于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处,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黄金水道万里长江依境而过,拥有长江赤壁深水码头,又是国际旅游轮的停靠点。赤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的纽带。
资源优势向左滑动图片
赤壁气候温暖湿润,地貌结构复杂多样,为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是物产众多的富饶宝地。赤壁素有“楠竹之乡”、“茶麻之乡”、“猕猴桃之乡”、“鱼米之乡”之称。现有山林面积万亩,耕地面积60万亩,水面养殖面积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85万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赤壁市现已探明矿产13种,产地余处,占全省已发现矿产余种的11.8%,且非金属矿藏比较丰富,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赤壁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古今兼备的历史文化,也有山水兼备的自然风光,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咸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赤壁市着力实施大工业、大旅游、大城建“三大战略”,坚持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生态立市“四项原则”,坚持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发展方向,推进了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崛起“五大工程”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较快。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12亿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长11.0%。赤壁在湖北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进入中部百强县市行列,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文明城市、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号。发展态势赤壁市紧紧围绕建设“强而优中等城市”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提精神,招商引资增后劲,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序的经济秩序,吸引了一大批境外集团和高新科技企业纷纷落户,形成了轻纺、食品、电力、机电、建材、纸业、电子信息、旅游开发等主导产业。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也在赤壁投资兴建了一大批重点项目,成为赤壁对外开放的新亮点,为赤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
政策环境赤壁市在优化政策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市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规定》、《关于促进产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赤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赤壁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政策体系。例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造提升政务服务中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健全金融体系,成立了小微企业“助保基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新建人力资源市场;创新用地管理机制,实行企业用地优惠政策与投资强度、税收贡献挂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专利申报、高新企业、高新产品、研发中心认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进行0.2-40万元的奖励、补贴。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实行支持技术创新的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这些政策将对高新区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赤壁市在长江经济带的位置
园区基本情况赤壁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实际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下辖陆水工业园、赤马港工业园、中国〃光谷(赤壁)产业园、茶庵轻工食品工业园和临港工业园。园区经济情况赤壁经济开发区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园区发展状况呈现出效益提升、产业集聚、构架初显、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截止年底,共入驻工业企业96家,其中12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亿元,占34.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2.28亿元,工业税收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亿元。园区产业情况
向左滑动图片
赤壁通过实施工业崛起战略,强力招商引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赤壁经济开发区。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亿元企业20多家。初步形成了电力、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应急安全产品、新型材料等六大产业体系,六大产业集群在规模、产业链条长度、企业集聚度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性发展。目前,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制造、电子信息、交通消防安全应急产业,鼓励扶持生产服务配套产业,打造集约型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同时,推进园区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赤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园区创新能力赤壁经济开发区围绕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实施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为重点,积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走科技强区之路。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校企联姻、实施产学研工程等有效手段,使得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目前,建有产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产业检测中心17个,已建成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工工作站1个,与省内外40余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30多份。园区在建科技孵化器2个,面积近万平方米,一个创业平台即将开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此外,为方便企业发展,园区和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企业开通“直通车”服务,就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等方面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园区环境建设基建方面,经济开发区紧抓园区产业布局、不断推进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项目区内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园区内所有地块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尤其在供电、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方面做到了“一次建设,长远受益”,特别是在新建设的光谷产业园完善了“六纵六横”道路框架,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为了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积极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努力组建投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地为园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争取早日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双赢。
园区体制管理为从根本上解决要素制约的瓶颈问题,赤壁经济开发区创新体制管理,始终保持体制优势,争取各项改革的先行先试权。资金方面,做强、做大开发公司平台、担保公司平台、BT平台,保障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解决融资万元;土地方面,实行项目准入机制,把好项目入园关;人才方面,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76人,培养优秀人才人。另外,根据鄂政发??26号文件精神,开发区享受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土地、规划、投资项目审批、企业登记、环保、公安等方面依法逐步授权开发区管理,使开发区真正建立了独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更多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