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651550.html赏析名家古文名篇,掌握高分必备考点。本期我们要讲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在苏轼的一生当中,乌台诗案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他的人生因此陡然而下。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政治上的失意访惶,精神上的孤独苦闷,这段炼狱般的遭遇反而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在黄州,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相继诞生。这是两篇以“赋”这种文体写的记游散文,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似诗似文,与我们今天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两篇赋同样的诗情画意,都是写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饮酒),然而时间不同,描绘的景色不同,抒发的情趣不同,境界亦不相同,让我们来看看苏轼再游赤壁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吧!《后赤壁赋》共三段,第一段作者在写初冬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这个开篇很有趣,作者不惜用大段笔墨去描写他日常的琐事,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乐”: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朋友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有朋友,不孤单,乐;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有景,有月,乐;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乐;我说:“有朋友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朋友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有鱼吃,乐;就差酒了,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有呀,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就为你准备不时之需呢。”哈哈,酒也有了,乐!与友人赏月,和妻子找酒,这样的开篇无疑让全文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有了人间烟火气,这也是苏轼始终洒脱的原因之一:无论境况如何,都能在现世中寻找快乐与安慰。时间、行程、同行者都交代了,准备工作也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携酒与鱼游赤壁了,我们来看第二段: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这段写景,是全文的重心。作者旧地重游,听到长江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啊,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真是岁月流逝、人生短促呀!这是初冬时节了,景色自然有些萧条,苏轼他是个性情中人,看到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不由得触景伤情,由乐转悲:“不可复识”的岂止赤壁之景啊?我这都年近半百了,还功业无成,是我不够优秀吗?说学问,当年制科考试,咱也是百年第一呀;论能力,我做官为民办事,造福一方啊!可如今,我在这里,以戴罪之身外放,还差点把命丢了……想到这里,苏轼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摄衣而上”,踏着“巉岩”、拨开“蒙茸”,蹲在虎豹形的怪石上,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旅途如此坎坷艰险,“盖二客不能从焉”,毕竟人生在世,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负屈含冤、壮志难酬、人生虚度,种种遗憾与愤懑萦绕心头,于是在山顶上“划然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此时此刻,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苏轼迷茫了,理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了重创,高处不胜寒啊,社会容不下太出色的人,必会明枪暗箭,无法提防。此时的场景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返回舟中,“放乎中流”,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他试着从悲中走出来,心中也有了退出这些纷纷扰扰的朝堂之意,准备寄情于山水之间。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意象,传说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约束。苏轼曾作《放鹤亭记》,放鹤、招鹤、与鹤共处,尤爱孤鹤,是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苏轼每次在苦闷、彷徨之后,总是能自救,能从苦闷的漩涡中跳出来,清醒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人嘛,总要学会跟自己和解的。苏轼想通透了,放下执念,释然了,也就渐渐走向成熟了。第三段,聚会结束了,回家洗洗睡吧,文人梦多,苏轼做了一个梦,我们来看原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今天在赤壁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是你吗?你就是那只鹤变的吧?还是鹤变成了你?”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东坡梦鹤,和庄周梦蝶差不多呀,苏轼已经顿悟了。他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了自己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人们总是这样选择:得意时儒家,失落时道家,绝望时佛家,才能从容应对一生中的种种苦难。总结一下,全文分三部分:一是面对美景怡然而乐;二是复游赤壁所见所感;三是梦见道士化鹤。对比前后两赋来看,《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形式,苏轼成功地将客人从迷茫悲伤中带入到自己那精神通达的洒脱境界,《后赤壁赋》呢,表面上看是苏轼独自登高而有感而发,几乎没有议论及与同伴的对话问答,而这恰恰是千百年来文坛最高级别的状态——置自己与天地之间,处孤独之巅——一个人,与自己对话,与天地对话。与客对话,谈论的是心中所想,表达的是宽广的胸襟;而与天地对话,与自己对话,则能看到别样的世界,发现不同的自己。同学们,苏轼一生之中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逆境多于顺境,苦难多于安逸,是什么支撑他不断战胜磨难、战胜自我,成为一个至死不渝的乐天派呢?初中新课标指定?????名师精讲52篇初中必考文言文?趣味讲解+文言文重难点??解决99%孩子学不会文言文难题原价元,限时0.1元解锁扫码立即报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xw/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