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今日预习赤壁赋石钟山记岳阳

白癜风医院哪家强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二年(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慢慢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明月之诗。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之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在江面上,(清冷的)水光连接着天际。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我的情思)浩浩荡荡地,如同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它停止的地方;(我的情思)飘然恍惚地,如同脱离/遗弃尘世,超然独立,变成仙人,升入仙境。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清风徐来:徐,缓慢、慢慢地。

举酒属客:属,致意,这里指劝人饮酒。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是互文,指朗诵《诗经》中的《月出》这一篇。因《月出》中有“舒窈纠兮”的句子。

少焉:焉,形容词词尾。

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白露横江: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任凭。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虚,太空。冯虚,凭空、凌空。御,驾。

羽化而登仙: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通假字: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从、在)

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喝酒喝得很高兴,打着节拍唱着歌。歌中唱到:“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唱和,洞箫(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细丝,不断绝。(那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哭泣。

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之,动词之后凑足音节。

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渺渺,悠远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深谷。

泣孤舟之嫠妇:嫠妇,寡妇。

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跳舞,使……哭泣)

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我容色改变,整好衣襟端坐,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从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水环绕,郁郁苍苍/一片苍翠,这地方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危,正、端正。危坐,端坐。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山川相缪:缪,缭,盘绕。苏教版认为是通假字,通“缭”。

郁乎苍苍:乎,形容词词尾。

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何为:为什么)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延绵)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就是当世的枭雄,而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何况我与您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舟,举起酒杯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寄生在天地中,渺小得就像沧海中的一颗米粒。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我想)偕同仙人遨游,怀抱着明月,(想与它)长久存在。(但我)知道(这些念想)不可能屡次得到,(只能)寄托箫声给秋风。”

方其破荆州:方,当。

舳舻千里: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连的船只,这里指战船。

酾酒临江:酾酒,斟酒。

横槊赋诗:槊,长矛。

驾一叶之扁舟:一叶,形容船小。

举匏樽以相属:匏,葫芦。匏樽,葫芦做的酒器。

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挟飞仙以遨游:挟,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抱明月而长终:长终,长久存在。

知不可乎骤得:乎,句中语气词,表停顿。骤得,数得,屡次得到。苏教版认为是“轻易得到”。

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词类活用:

方其破荆州(形容词作动词,攻破)

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下)

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东下)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

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在)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问:“你也知道那水与月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其实)不曾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消减和增长。{这句话的意思是:水虽然流去,但是水还是水;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是月亮还是月亮。}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又羡慕什么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变化的一面来看,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化;从不变的一面来看,我们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主人,如果不是我(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得到了它就成为了声音,眼睛遇到了它就成为了颜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竭尽,这是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的。

逝者如斯:逝,往、流逝。

盈虚者如彼:盈,满。虚,缺。

而卒莫消长也:卒,终于。莫,没有。消长,消减和增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表示假设的语气。自,从。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且夫天地之间:且夫,用于句首,表示意思推进一步,可译为“再说、况且”。

苟非吾之所有:苟,如果、假设。

虽一毫而莫取:虽,即使。

惟江上之清风:惟,只、只有。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这。造物者,愿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宾语前置句:而又何羡乎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杯盘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肴核既尽:肴核,菜肴和果品。

杯盘狼籍:狼籍,凌乱,也写作“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与,相互。枕藉,枕着垫着。乎,相当于“于”,在。

不知东方之既白: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既,已经。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通假字:杯盘狼籍(通“藉”)

词类活用:肴核既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石钟山记

宋神宗七年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对着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击,声音好像大钟。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尤其对此感到疑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这座山唯独用钟命名,为什么呢?“ 

水石相搏:搏,击、拍。

是说也:是,这。

今以钟磬置水中:以,把。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至,到。始,才。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北音清越:越,高扬。

桴止响腾:腾,传播。

余韵徐歇: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余尤疑之:尤,更加。

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也:是,这样。

通假字:南声函胡(同“含糊”)

词类活用:

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

桴止响腾(动词作名词,响声)

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状语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于:在)

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而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寺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到绝壁下。巨大的山石在一旁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扑向人。而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自,从。适,往。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硿硿焉: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至莫夜月明:莫夜,晚上。

森然欲搏人:搏,扑。

而山上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磔磔云霄间:磔磔,鸟鸣声。

通假字:至莫夜月明(通“暮”)

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坐船)

状语后置句:咳且笑于山谷中(于:在)

判断句: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不断。船夫十分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就(发现)山下都是石穴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波涌入其中,水波激荡因而形成这种声音(即“噌吰之声”)。船回到两山中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对着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与清风、水波相互吞进去又吐出来,有窾坎镗鞳的声音,与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余方心动欲还:方,正。

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形容钟声洪亮。绝,断、断绝。

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山下皆石穴罅:罅,裂缝。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为,形成。此,噌吰之声。

有大石当中流:当,对着、面对。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之,放在时间词之后,凑足音节。

有窾坎镗鞳之声: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汝识之乎:识,知道。

古今异义:

余方心动欲还(心惊)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状语后置句:大声发于水上(于:从)

判断句: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事情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只凭主观想象和揣测去判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描述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表述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而臆断其有无:臆,主观想象和揣测。

殆与余同:殆,大概。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终究。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渔工,渔人和船工。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陋者,浅陋的人。乃,竟然。以,用。斧斤,斧头。

余是以记之:是以,因此。

古今异义:

此世所以不传(……的原因)

自以为得其实(那事实的真相)

词类活用:

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岳阳楼记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即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也可以译为状语后置句),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越明年:越,到。

增其旧制:制,规模。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文章)

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滕子京谪守(于)巴陵郡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洞庭湖)衔接着遥远的山峦,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萦回(即早晚阴晴多变之意),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连通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文人,常常在这里聚会,观览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美景。胜,美好。

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际涯,边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壮丽景象。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固定用法,虽然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极,至、到达。

迁客骚人:迁,贬谪、降职。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揣测。得无……乎,恐怕……吧。

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均可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状语后置句:多会于此(于,在)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于说到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的时候),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芒,山岳隐形(在阴云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迫近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的吼叫、猿猴的悲啼。(这个时候)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指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满目萧条,感慨到了极点(即“感慨万千”)而(徒生)悲伤了。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至若”的用法与此相同。淫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yào):曜,光芒。

樯倾楫摧:倾,倒下。摧,折断。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昏暗。

登斯楼也:斯,指示代词,此、这。

则有去国怀乡:去,离开。国,指国都。去国,离开国都,有被贬之意。

古今异义:商旅不行(无法通行)

被动句:忧谗畏讥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至于说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涛不惊(即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非常茂盛,一片青翠。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应答(即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尽头!(这个时候)登上这座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的感觉),端着酒,迎着风,真是喜气洋洋了。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意思见“若夫”。景,日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广阔。

沙鸥翔集:集,停息。

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岸芷汀兰:芷,一种香草。汀,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候。一,全。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尽头。

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一并、都。

把酒临风:把,持、执。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即在朝廷做官)就忧虑他们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即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忧虑他们的国君。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为,行为、表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本句是互文,不以物、己而喜、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指朝廷。之,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这样。“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固定用法,这样……那么。而,简单的连接,可不译。耶,句末语气词。

其必曰:其,表示揣测的语气,概。

微斯人:微,如果没有。斯,这。

词类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之后,也可译为以……为先/后)

宾语前置句: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xw/7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