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梦已逝,离别情何堪。
又是三载至,谁分伯仲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涯携芳草,仗剑路漫漫。
怀旧空吟闻笛赋——三年不长不短,但悄然间写下一首青春之歌,我们唱着,听着,笑着,哭着,脑海里的旋律回荡着,尾声和前奏交织着。
青春的旗手——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师恩
时至今日,那些与你们初见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我对你投以热切的眼光,你对我还以真诚的微笑。
直到永远,那些与你们告别的时刻仍将铭刻在心,我祝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祝我“前程似锦金榜题名”。
老刘,亮哥
我至今仍然记得我和刘老师第一次说话的情景:
老刘问我:“你是叫杨家铭吗?”
我笑着说是。
然后老刘让我在开营仪式时做了排头。
……
这不是什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只是一个平凡的学子在茫茫人海中遇见那个对的人,一个真正了解了他内心的语文老师。
我是他的课代表,他或许是我青春的代表。
结局本身不能代表什么,无论如何,我都无悔于当初自己的勇气和执着。
我无法一一记录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办公室里的一幕幕对白,只是他的脸上时而洋溢着喜悦,时而紧皱着眉头,他鬓间一天天遮不住刺眼的白色,但他眼神里永远焕发着坚毅的光彩。对于我,他常常嘘寒问暖,有时是拍着肩膀的鼓励,有时是无奈摇头的叹息,有时是字字箴言的劝告,有时是面面相觑的微笑……他时常问起班里的情况,时常唠起彼此的家常,但总归是说着那些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双手托着那一摞并不沉重的书和试卷往外走的时候,往往感受的不仅是书的重量,更平添一份成长的担当。
我永远不会忘记办公室里最经典的情景:最先映入眼帘的艾老师总是稳稳地坐在工位上,一双眼睛直直地盯着屏幕,眼镜后的目光炯炯有神,我路过时微微弯腰致意问好,她只是轻轻点点头,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运气极好时,艾老师在4班上课,她的电脑屏幕上总是放着一些命名为即将要考的学科竞赛或是阶段测试卷的Word文档。老刘两点一线——不在食堂吃饭,就在工位上做一些神秘的PPT,拿起“弘毅”的羽扇摇起阵阵微风。凤丽大约是没有在过工位,欣爷捉摸不定,比她路过时瞥向我的眼光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她可爱而独立的儿子。
随我如何运用辞藻,在老刘对于我的作用和影响面前,都或许片面,或许残缺。
谈笑风生间,也许道出了我对老刘感情的全部:十年以后,等老刘成为语文学科组长,我回到红墙白瓦的世界里,荣幸地成为老刘的“组长助手”。
就以最后中考的语文分数和总分来回馈三年来老刘的付出,我想一瞬间涌出眼眶的泪水并非毫无来由。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理解我对成绩的不满和失落,我想可能就是刘老师吧。
每当我想起区模后语文,作文42,基础丢4分时老刘的那种悔恨遗憾的警示,我尤其记得他说的这句话:“你中考后如果是这个分,我肯定不骂你,我还得安慰你呢,因为骂你也没用了。”
我没有想到,一语成谶……
最让人受伤的不是错付,而是辜负与被辜负。
艾老师
艾老师一直都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数学也同样一直是我最尊敬的学科。
每次考试我最关心在意的都是自己的数学成绩。我是一个对于数学满分有执念的人,也可以说,在数学上,我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三年里,我受到过很多次数学王国的冷落,成为那威严而神秘的国度里的弃儿。
每每这时,把我从绝境的边缘拉回的,都是这个国度里的Queen——艾老师。
仔细回想,三年来,艾老师真的帮了我很多,不仅是学术上,也是每次数学不如意时一句诚朴的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
艾老师是一个很“真”的人,认真,较真,求真……在我眼里,数学也是一门很“真”的学问,一步步,一道道,那种做出难题的胜利的感觉是难以言说的,就是那种对他人以诚相待,别人也真心对待自己的那种满足。
可这次的真的毫无征兆,我不知道是什么再一次把我从数学世界里流放,但这次我想对艾老师说:
“您帮我三年,我已是感激不尽,这次我会凭借那颗真心,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艾老师和我之间,没有太多言语堆砌,我们之间的情感是用数学符号、数字、一张张工整的试卷、一道道红笔批改过的题目日日累积而成,每当我看到艾老师在小测或作业上的独特的箭头、Again、差等一个理科人严谨的要求下的字眼,或是毫不留情的评级,都觉得,那胜过千言万语。
另外,艾老师是为数不多的喜欢听我唱歌的人。在美国的大巴上,艾老师坐在我正前面,她靠在椅背上,我在耳机里反复听那几首下载过的歌,可能不经意间吧,就哼出了声,更意外的是,这声音竟然被艾老师听到,我记得她说:
“要不你对着大家唱吧,你唱得那么好听。”
我一直仔细体味这句话,我还是不觉得这是什么讽刺,因为艾老师永远是那么真诚的一个人,直率,简单。
我不像大家喜欢叫艾老师“老艾”,可艾老师总是喜欢叫我“小孩”。我喜欢这个称呼,这证明,我在真诚的人眼里,依旧是一个保有童心的真诚的人。
姜老师
即使和姜老师分别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回想起来,姜老师是和我很熟悉但在同学之间没有太多传奇色彩的唯一的老师。
我想,这是她本分务实、踏实严谨、认真负责的性格和态度使然。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很温柔,我几乎从没有见过她生气的样子。但她对我们的要求依然严格,为我们所有A班同学之后英语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老师也是和我一起去美国的老师之一。记得在NASA博物馆的时候,我因为中午在自助餐厅喝了过多柠檬汁或是菠萝汁或是芒果汁或是橙汁吧,导致胃里一直不舒服,在集体参观时站在大厅外呕吐,当时在我旁边就两位,左边是Matt,看了一眼之后更想吐了;右边是姜老师,看到她后我竭力忍住不吐……在信良面前吐,吐完更反胃;在姜老师面前吐,吐完很尴尬……可我至今仍庆幸于自己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身边有那么几个总是靠得住的人。
姜老师一直给我一种亲和感,虽然我一直对自己的英语不怎么上心,但在她的耐心指导和付出下,我总是能在轻松中收获一个不错的成绩。仍然忘不了最后一次校模听她读听力时念“Jack”的一瞬间内心的触动,还是忘不了在晚上吃完饭回班时在路上偶遇时她仍然能认出我并记得我的名字的激动和内心涌动的暖流。
对姜老师的感谢很少流露,如果翻开周记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写刘老师和艾老师的篇目或部分,但提及姜老师的地方真的不多。越藏匿的感情,往往越过真实,越源自内心深处。
Anna
我不习惯叫她Anna,但仿佛大家都更熟悉这个称呼。来到九年级,我的英语终于获得了我理应拥有的成绩,和难能可贵的稳定。我想这其中一定有Anna的无私帮助和悉心教导。
相比于姜老师,Anna的讲课风格比较随性自然,课堂气氛更活跃,内容更丰富,对于口语表达的要求也更高。其实口语表达一直是我的一个短板,可以说Anna的课给了我很宝贵的提升机会,而她对我们口语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