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投票即将截止丨原创试题高考试题相不相似

最新数据!命题征集活动票数已达票!

“命题征集”投票活动最后一天啦~每人每天可投出3票,但一天仅能给一位教师投出一票,快来pick你喜欢的试题吧~

本次投票是“命题征集”活动第四阶段的评选活动之一,前三个阶段的所有在“教学考试杂志”订阅号展示的试题均在投票列表中哦~各学科试题荟萃一堂,您觉得哪道题最创新?哪道题最贴近高考?哪道题最体现新高考精神?快给它投上一票!最终的获选试题将为它的作者赢得元/题的奖励金哦~

有没有觉得试题太多无从选起,看了这道忘了那道呢?别急哦,为给广大“投友”(共同参与投票滴教师朋友)提供更多参考。

“我的命题最相似”征稿活动仍在持续中,教师可将命制的原创试题与高考真题的相似性进行对比说明,投给我们呦。

下面,请看安凤霞老师、梁玉朋老师、段娜老师、窦银强老师、刘兰儿老师的相似性说明!

语文作者:安凤霞1“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年语文高考原题2“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画里的“取气”方法的一项是(3分)

A.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

B.依靠留白和取势等技巧实现

C.大量留白,笔墨极简

D.画面满密,留白极少

4.结合文本,从虚实角度解读来说明“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4分)

4.①借助画面构图、布局将不需要具体描绘出来的意象体现出来,借助笔墨和留白形成一定的画面效果,营造一定的艺术意境。②虚实结合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为人保留一处清净的空白和淡泊的心境。使留白彰显出中国美学的精髓。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年语文高考原题3“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司空图(唐)

全家与我恋孤岑,蹋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

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介绍了作者一家逃难到山中,抒发了对山中生活由衷的喜欢之情。

B.诗歌描写了山中的景致,小路深长,苍苔满径,雨后山峰,幽静美好。

C.诗歌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逃难之人进入山林像麋鹿一样获得生机。

D.诗歌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叙事、描写,议论,寓情于景,富有意境。

14.A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诗歌颔联虽然有“逃难人多”的说法,但并不能说明诗人一家是逃难进入山中。“恋”“仙骨”“佛心”说明作者在山中,是属于隐居。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5.①对山中生活的喜欢。②对时局纷乱,百姓逃难四处离散的悲悯。③表现了诗人的建功立业称名于世向往之情,却不得不忘却机心忘却世俗的无奈和惆怅。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年语文高考原题4“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也许得不到那个东西,但是什么也阻止不了你期望它们时所产生的快乐。林德太太说“一生无求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会失望。”可我觉得一生无求比失望更糟糕。

这是《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一段话,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年语文高考原题5“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其实云文化也不可____________,互联网的发达让很多没有条件体验游戏、宠物、聚会的人群可以在线上实现。网络讽刺的“云玩家”虽然是游戏中令人不愉快的产物,但在游戏中也有其他“云文化”可以为玩家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和收益,例如“云旅游”“云聚会”等等。____________,很多情况下,我们____________于工作和学业,往往不能随时随地游山玩水,一到旅游高峰期,那人山人海之下根本就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看人。()。玩家足不出户即可在游戏中欣赏山明水秀的场景或者与好友一起品茶闲聊;各大游戏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剑网三还原的九寨沟风景区,例如刺客信条还原的埃及的全貌,《诛仙》手游把整个秦淮夫子庙原封不动地搬到游戏中,玩家不需要人挤人,在家里就可以体会到浓浓地节日氛围。云文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有些云文化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____________选择,有的则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仪式感。但不得不说,云文化本身是没有错的,如何运用,运用于何处,才是我们真正应当思考的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概而论固然受制便宜

B.相提并论固然制约便宜

C.相提并论诚然制约便利

D.一概而论诚然受制便利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时候,云文化的天使面就展现了

B.这个时候,云文化就展出了它的天使面

C.这个时候,云文化就展现了它的天使面

D.云文化这个时候就展现了它的天使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讽刺的“云玩家”虽然是游戏中令人不愉快的产物,但游戏中也可以为玩家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和受益。

B.虽然网络讽刺的“云玩家”是游戏中令人不愉快的产物,但游戏中也有其他“云文化”可以为玩家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和受益。

C.网络讽刺的“云玩家”虽然是游戏中令人不愉快的产物,但游戏中的其他“云文化”可以为玩家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和受益。

D.至于网络讽刺的“云玩家”虽然是游戏中令人不愉快的产物,但游戏中也有其他“云文化”可以为玩家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和收益。

年语文高考原题6“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相近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而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相当于万至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如此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联合国近期发布报告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过往的数十年中,由于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并未消除。所以,事实上,世界各国已经或正在通过系统建立体制机制地来避免餐饮浪费问题,并由此形成简朴节约的餐饮文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年08月12日)

材料二:

从分析剩菜中找改进供餐的办法 

  剩饭菜里,有改进供餐方式的需求。调查显示,对比盒饭、自助餐、组合套餐三种常见校园餐饮提供方式,盒饭浪费最为严重,约占供应量的1/3,而自助型餐饮浪费量最低。这就启发我们,盒饭虽易于搭配、便于分发,但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还需探索和实践。比如,调整分量,精准供餐;多几种菜品组合,多一些套餐选项;主食也可分大中小份或自助取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一些改进,浪费就会减少。

  剩饭菜里,还有对“食育”的呼唤。有老师观察,肉类菜品往往受到学生欢迎,青菜豆腐等则乏人问津。调查也显示,中小学生浪费的食物以主食和蔬菜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5%和30%。如何引导学生不挑食、不偏食,建立科学饮食习惯,还需久久为功。

通过食育,通过食堂服务的改善与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爱惜粮食、知晓时令变迁、体谅劳作辛苦、解读健康密码,显然,学校能做的还有很多、学生能做的也还有很多。

(摘编子《人民日报》年08月30日)

材料三:

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居安思危的粮食安全意识。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控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滋生蔓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还应全社会共同发力,在教育和宣传上,要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而消费社会下,餐饮文化中的个人消费行为受到“面子”的驱动,造成大量“舌尖上的浪费”。杜绝因“面子”而起的餐饮浪费,一方面需要以变革消费环境为抓手,将崇俭抑奢、理性适度作为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另一方面应培养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重塑人们的饮食消费行为。

 (摘编自《光明日报》年08月20日02版)

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食物浪费量惊人,人均浪费率达百分之十一点七,大型聚会浪费为百分之三十八,最严重是盒饭浪费,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B.在过往的数十年中,由于世界人口剧增,目前全球粮食危机的威胁并未得到解除,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C.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喜欢肉类菜品,浪费的主食占总量的45%,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培养科学饮食习惯。

D.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远超万至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餐饮之所以浪费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面子文化,使个人消费行为受到不良驱动,造成“舌尖上的浪费”。

B.世界各国已经或正在通过系统建立体制机制避免餐饮浪费问题,因此我国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C.剩饭菜反映出学生在饮食方面呈现出的个性需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剩菜饭的情况,调整学校配餐的种类,数量,为学生提供精准配餐。

D.材料三介绍了我国粮食问题的现状,为论述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做充分铺垫,通过引用突出了中华民族历来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6.杜绝粮食浪费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年语文高考原题语文作者:刘兰儿“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年语文高考原题语文作者:窦银强“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

进学解唐·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选自东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

(适用全国卷)

1、下列语句用/线断句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B.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D.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B.国子博士:国子监里教授学业的教授官。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

C.诰,是古代一种皇帝发布有关重大军事活动的文告。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3.下列语句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B、本文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C、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言,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D、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杨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杨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故应说本文是韩愈特创的赋文,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4.翻译下列语句(10分)

①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5分)

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5分)

年语文高考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郐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上以选人”表述不完整,所以排除AD.“未几有诈冒”缺宾语,且意思不完整,同时“上欲杀之”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所以排除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选B.此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抵极刑”没有“加上尸体示众”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枯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选D.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断章取义,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认为国君无道也是原因,选项中的“正是”绝对化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忿而存大信也。但是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按照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啊。”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整体理解句意,注意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要翻译准确。“既”,已经;“断之以法”为状语后置句;断,裁决;“此乃……也”,为判断句式,联系《项羽之死》“此乃天也”。(2)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这些)都是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判处死刑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覆视:督察、审查;矜:同情怜悯,联系《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闻:使动用法,使知晓,上报,联系《陈情表》“谨拜表以闻(上)”。英语作者:梁玉朋“命题征集”活动教师投题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WhenChange5toucheddownonTuesday,itwasthethirdtimethatChinahadlandedaprobe(探测器)onthemoon.Thetaskof61(collect)lunarrocksandsoilhasalreadyfinishedandthe62(sample)havebeensealedintheascender(上升器)readytobebroughtbacktoEarthforscientiststostudythem.

DespitethefactthatsimilarmissionsbytheUnitedStatesandtheSovietUnion63(bring)backmaterialsfromthemoonmorethanfourdecadesago,theirmissionsdonotmeanstudyofthemoonhadbeenexhausted.Chinasmissionisofsignificancefortheadvancementof64(it)ownspacetechnology.Butitalsomarksthecontinuationofeffortstolearnmoreaboutourplanets65(near)neighbor.

TheareawheretheprobehasgatheredrocksandsoilisknownasSeaofStormsandhasneverbeen66(previous)explored,andtherocksandsoiltobebroughtbackwillbeofvalueifonlybecausetheyarefresh.

67therapiddevelopmentofitseconomy,it68(be)naturalthatChinashouldturnitseyestotheheavensandtocontributetohumanexplorationofthesolarsystemandhelpsatisfyour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zp/1006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