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婉茹
说起余光中先生,可能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所写的诗歌《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叫人回味无穷。所以当我拿到这本《时间的乡愁》时,我以为这又是一本乡土题材的散文。
其实不然,书中收录的29篇文章,主要以学术评论为主。其中包括,余光中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文学创作的探讨,以及艺术、绘画方面的心得体会等。文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于我们学习写作,以及领略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创作有不少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由余光中的女儿余幼珊亲自整理成稿,只是比较遗憾的是还未等书出版,余光中先生就离开了人世。当然,他的这本遗作得以面世,一方面,我想是出于子女对父亲的一种思念和回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余光中先生希望自己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思考和想法,能够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启迪吧。
因此,对于这本书,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说是收获颇多,让我对于写作,以及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创作有了不少的心得。在此,加以归纳和整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的体会,并与君共勉。
一、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写作的影响
第一点是传统文言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余光中先生虽然长期居住在台湾,但是小时候在大陆长大。童年时,父亲及其二舅父便常教他读古文,可以说从小他便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
后来,他随父母迁往香港,又到台湾求学,便很少再回到大陆。他与大陆相隔两岸,他只能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融入他的文字之中。
他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经岁月的沉淀,大浪淘沙般流传到我们的手里,其分量和价值是不可比拟的。
因此当台湾当局的教育机构出台规定,删减文言文在课本中的比例,反之则增加日语课程时,余光中先生听闻大为叹息,甚至还在媒体前与当时的教育负责人杜正胜争论起来。他认为倘若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没有了文言文的熏陶和滋养,你就无法领略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中最美的一部分,你也无法体会到古人的造诣竟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
白话文固然通俗易懂,但它给人的感觉太过平淡,有时还废话太多,但文言文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如果一个作者的文笔中能带有些许的“文言感”,其简洁明快、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反倒能够让文章更为饱满深刻,铿锵有力。
正如余光中先生书中所言:
“古典文学是我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我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
因此,他在书中指出尽管中国古典文化也有糟粕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可全面妄加否定。既然要读就要读“名家大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等,他们的文章内涵丰富,见解独到,风格出众,这才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
另外,余光中先生对于文言文的运用,在诗词创作中可谓拿捏的活灵活现。比如这首诗《夜读曹操》结尾是这样写的:
也不顾海阔,楼高竟留我一人夜读曹操独饮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独饮混沌之汉魏独饮这至醒之中之至醉
短短数语,感情便喷涌而出,既感叹了曹操这个人物,也将自己对于英雄的深情融于其中。其中,它的语言亦文言亦白话,两者相交辉映,用词用语,绝为精妙。
此外,余光中先生还将文言文运用在自己的翻译中。比如他翻译了诗人叶芝的这首诗《华衣》就用了文言体。他认为用文言体能够更加体现这首诗歌古色古香的味道。原诗如下:
ImademysongacoatCoveredwithembroideriesOutofoldmythologiesfromheeltothroat;Butthefoolscaughtit,WoreitintheworldseyesAsthoughtheydwroughtit.Song,letthemtakeit,FortheresmoreenterpriseInwalkingnaked.
译文如下:
为吾歌织华衣,刺图复绣衣绣古之神话自领至裾但为愚者掠去且衣之以炫人,若亲手所纫。歌乎,且任之!盖更高之壮志在赤身而行。
这首诗非常简短有力,他考虑到如果用白话,因为虚词太多,难免句式拖沓,而缺少了气势。因此,他就用文言文来翻译,我们从他的译文中能够感觉到语言的冲击感非常强烈,韵律也尚可,情感表达也很浓愈。
此外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能够领略到古人写文的登峰造极,也能够把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度。
第二点是诵读对于写作语感的意义
既然说到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于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就不得不说说诵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语感的意义。
余光中先生在《吟诵千年始能传后》一文中讲了个有趣的事。小时候,父亲和二舅父就喜欢给余光中念文章听,父亲念文带着一股泉州腔,而舅父朗诵的时候又有一种江南调。尽管他们读起来并不那么好听,但是文章诗词经过那么一诵读,味道就出来了。余光中自己平时也喜欢吟诵,读着读着,他还找到了感觉。
当然,语言本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文章被咏诵出来之后,这种力量特别能够感染自我和他人。所以,他每次去演讲,只要有机会,都会诵读文章,而且必读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而想而知,效果甚好,最后往往引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也就是说,诵读能增加语言的感化力,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它们的力量,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之下,我们自然就有了文字的感觉。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果,对于写作者,我们不妨每日可以花点时间,小诵片刻,加以学习,必能有所精进。
二、中西文化的运用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余光中先生尽管一再强调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但是他也没有否认学习西方文学作品,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唯有广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才能吸收更多的精华,写出更有气度的文字。写作技巧固然可以学会,但是一个人和格局和眼界却是不能改变的。
比如,余光中在写诗的过程中,就不仅以中国古典文言文为基础,还将英美诗歌创作的主题手法,以及意象的描述一同运用到创作中。另外,余光中先生曾翻译过无数西方的诗歌作品,熟读了上千首英美名诗,因此他是真正能够贯通中西的学者,在长期的实践磨炼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性,形成别具的风格。
此外,他还提到了钱钟书先生在创作《围城》时,对于中西文化的运用。首先,他评价钱钟书的语言“兼具白话、文言、俗语、西语之胜,语言立体而多元,从来不患词穷笔困。”因此,他的文字读起来轻快明亮,生动形象,塑造的人物个性也惟妙惟肖。比如《围城》中的这一段:
“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过几天,又受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达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这一段既有白话,又有文言文,使得语言更加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让作品有了深度和立体感。
同时,钱钟书还在《围城》中采用了说书人的口吻进行描述,这种写法既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角度,也加入了英国传统小说家在阐述故事时旁白的作用。因此,钱钟书的作品风格就更加明显和具有特点。
如果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化,并将其吸收和采纳,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艺术的火花,这更有利于我们自己风格的形成,并探索文字更多的可能性。
三、对于书评写作的启示
首先,这本散文集中收入了不少余光中先生为好友所撰写的书评,他是如何写书评的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有借鉴的意义。比如,有一篇文章叫做《诗心画境通茶香》。此文是他为好友德亮的诗集《诗书茶画》所撰写的一篇序。
他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引出德亮这个人物的形象,说他写文,写诗,又喜欢旅游,说明他是个性情中人。然后又说道朋友请他去喝茶,喝完以后,德亮便请自己为其新诗集作序,这样一来,自己也不好意思推辞了,从而道出了德亮的这部作品。
然后,他先对这本书进行总体的评价,其次对书中的细节仔细揣摩,加以分析。最后,再次回到这个人物上,加以升华,并对他的品行加以歌颂和赞美。
当然,学习余光中先生评论文章的手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余光中先生对于评论家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思。他在《析论我的四度空间》一文中写道,
我一直主张,评论家也是一种作家,不能逃避作家的基本条件,那就是,文章必须清畅。评论家所评,无非是一位作家如何驱遣文字。他既有权力检验别人的文字,也应有义务展示自己驱遣文字的功夫,如果连自己的文字都平庸,他有什么资格挑剔别人的文字,手低的人,会眼高吗?”
他认为评价家也能称得上作家,既然作家撰写了作品,那么别人就有资格观摩和评判。如果这个评论家评论的恰到好处,颇具深度,说明他的文学素养和功底都是深厚的,他也一样有资格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书评人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自己和作者区分开,总认为作者写的是作品,而我自己写的不过是一篇评论文而已。其实不应该这么想,尽管我所写的评论文素材源自他人的作品,但如果能够做到写所的文字源于作品本身,而高于作品,那么我们一样能够给别人带来更多美的体验和启迪。
文字是相通的,文字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作者的思维和想法。因此,摆正自己写书评的态度,简洁明了的展开论述,风趣幽默的的解说观点,若还能有不错的文笔描述,那便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了。
最后,感谢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带给我的诸多思考。其实在他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是真正喜欢和热爱文字的,他是肯花功夫,肯去钻研的。年近暮年的老人,依然觉得自己所学习的不够,所了解的太少。他不愿意自己的心灵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蒙上一层灰。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和余老先生比起来,我们更要学习的是他对于文字的态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诚,敬畏,一生执着,不断进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文字的海洋中不断攀越高峰,超越自己,感受到真正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