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讲》作者:朱刚
内容简介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
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
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
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文学,注重探讨宋代道学与文学思想之关系、宋代党争与文学流派之关系。
出版有《苏轼评传》(合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宋代禅僧诗辑考》、《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苏轼苏辙研究》等学术专著。
在复旦大学开设有“苏轼精读”“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摘录
“家”是归属的寄托,诗词里提起“家”,经常会与“归”字连用。“家”之所在,便是应该“归”去的地方。
但一个士大夫,无论是被朝廷派去某地任职,还是被贬去某地安置,大抵要面对新的地方,这就不符合“归”字的字义。走向新的未知之处,自然是不能叫作“归”的。
其实,这也不仅仅局限于宋代的士大夫,所有时代离乡工作的人,大抵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的困境,解脱这一困境是人生思考的基本课题之一。
一曲《定风波》,这真是人间的绝唱。
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比之当年的晴、雨两佳,这次更为明净透彻。
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
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明白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后,对身世利害的断然超越。
除了赠内、祝寿、悼亡等特殊的题材,传统士大夫的作品里很少会出现他的"妇",因为"妇"跟他营造的诗文艺术没有多少关系,宁可出现歌姬、侍妾之流,也不出现"妇"。
《后赤壁赋》可以算比较稀见的出现了"妇"的著名作品。"妇"在这里的功能就是对日常性的提示,她的出现表明这里是日常世界。
这个日常世界是《后赤壁赋》的起点,由此出发,经过夜游赤壁,心路历险,要向神秘世界超越。
实际上,超越尘世的想望,在历代诗人身上,多少都会有所体现,但苏轼的特点是,他并不因此就厌离尘世。他当然不会再计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得失祸福,却也不会便"乘风归去",他将以超越的心态,继续游戏人间。
对于人生的逆境,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而仍能"清明在躬",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力。
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还会因怨愤不平,而使情思、行为失去控制,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志紊乱,容易产生偏见。
如果一个人经常陷入偏见,即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所击败。
所以,司马迁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即便有怨愤之情,也不能让它紊乱心神。只有心神平定宁静,不受搅乱,才是真正战胜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