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用这部书来矫正谬误的历史知识。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
——叶圣陶
↓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视频↓
围绕着赤壁之战的规模、地点及直接指挥者等问题,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绝对认同的看法,但这次大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其对于魏、蜀、吴三强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点殆无疑问。
吕思勉先生《赤壁之战的真相》对三家大战前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而生动的评述,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抵抗曹操是理所当然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我们来看看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是如何解读的...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绝不会是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孙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说到孙权,又得先说到他的哥哥孙策。孙坚有四个儿子:大的唤作孙策,第二个就是孙权,第三个唤作孙翊,第四个唤作孙匡。孙坚是和袁术联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然是依靠袁术。孙策也是个轻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风。袁术看他不错,就把孙坚手下的人都还了他。他曾替袁术打过好几次仗,都是胜利的,袁术是个赏罚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时,允许他战胜之后如何酬劳他,后来都不能实践。
孙策心中失望,觉得在袁术手下,一辈子没有出路,就自告奋勇,愿去平定江东。江东就是江苏省里长江以南的地方,现在称为江南,古人却称为江东,而把对江之地,称为江西。古人所说的江南,是现在湖南地方。这是闲话,搁过不提。
至于孙氏弟兄,虽在江东手创基业,然而当时江东之地,比较上还是无关大局的。所以大家心目中还不甚觉得有这么两个人。《三国志·张昭传》说,当孙策平定江东时,北方士大夫的信札,还是专归功于张昭的。《张纮传》说,孙策死时,曹操要乘机伐吴,张纮把他劝止了。曹操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而以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汉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都尉是武职,称为某部都尉的,亦分管一部分之地,有治民之权),要令他“辅权内附”。所谓“辅权内附”,就是运动甚而至于胁迫孙权来投降。孙策死时,北方的问题多着呢,曹操如何会想到去伐吴?这句话也是不确的。但以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欲令“辅权内附”,这句话却该不诬。当时北方人心目中,看了孙权是怎样一个人,就可想而知了。曹操破了荆州,就想顺流东下,本来犯兵家之忌,贾诩曾经劝止他,而他不听,大概对于孙权,不免低估了些罢?然其所以低估之故,也是所谓资格限人,是极容易犯的错误,怪不得曹操了。
刘表的死耗,达到江东,鲁肃便对孙权说:荆州是个紧要的去处,请借吊丧为名,去看看情形。如其刘备和刘表一方面的人没有嫌隙,我们就得联合他。如其彼此乖离,就得另打主意。孙权允许了他。鲁肃就溯江西上,走到汉口,听说曹操的兵已向荆州,鲁肃也昼夜兼程而进。走到南郡界内,听说刘琮已降曹操了,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就径迎上去,和他在长阪相会。劝刘备和孙权联合。刘备自然欢喜。而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亦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鲁肃回去复命,诸葛亮从汉口东行,到现在的九江,和孙权相见。
这时候,在孙权一方面,就要决定降战之计。据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孙权聚群下会议,大多数主张迎降。其理由是:(一)曹操托名汉相,和他拒敌,似乎是反抗中央。(二)曹操已得荆州的水军,又有步兵,水陆并进,并非专靠马队,所以长江之险,并不足恃。而其(三)则为众寡不敌。只有鲁肃不开口。孙权出去更衣,鲁肃却跟了出去。孙权知道他有话说,握着他的手道:“你要说什么呢?”鲁肃道:“刚才众人的议论,是要误你的,你别要听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却使不得。为什么呢?我在你手下,不过做个官儿,投降了曹操,官还是有得做的,你却怎样呢?”这几句话,正合孙权之意,孙权便表示采纳。这时候,周瑜因事到鄱阳去,鲁肃便劝孙权把他召回,共商降战之计。周瑜到了,就决定迎战。他的理由是:(一)北方并未大定,加以关西还有韩遂、马超,曹操的兵决不能作持久之计。(二)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荆州的人又非心服。(三)而且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
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在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嘉鱼县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
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江陵,自带大兵北归。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于是长江流域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
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真相颇为明白,用不着研究。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
何况照我所考据,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呢?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这系从公一方面立论,从私一方面说,也是这样的。
节选《三国史话·赤壁之战的真相》
《三国史话》是国学大师吕思勉诸多著作中唯一一本通俗读物,以通俗浅近的“史话”语体,帮助读者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的三国世界,凝聚着吕思勉对三国史深入的研究,是厚积薄发的经典之作。
吕思勉著
定价:26.00元
年8月出版
下期预告:乘上新干线去旅行
近期热文:
骆新说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乐趣
骆新说丰子恺,灵魂永远不老
骆新说
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