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王德宸赤壁赋教学实录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写在前面:

《赤壁赋》读过多次讲过多次,但这样讲是第一次。难免谬误百出,伙伴们多批评吧。前三课时集中理解《赤壁赋》内容,第四课时尝试做几个小任务。限于字数,学生作业先附两篇外加一图,诸多优秀之作往后再推送吧。

《赤壁赋》教学实录

执教人:王德宸

执教年级:高一年级

第一课时

执教时间:年10月24日

师: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东坡突围》,其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齐读。

生齐读:“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师:还有一段,齐读。

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师:通过第一段我们大致能够看到,苏东坡的人生是非常曲折的,关于他人生的一次重要政治挫折——乌台诗案,我们也早有耳闻。通过第二段,我们了解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赤壁赋》是《前赤壁赋》,它具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

(生自读PPT背景材料)

师:在这段文字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地方,第一,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职?大约相当于是一个民间保卫队大队长,苏轼本是一代文豪。第二,他在黄州过的是“半囚犯”式的生活,“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去”的意思就是“离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写下了《赤壁赋》。下面我们齐读《赤壁赋》。

(生齐读全文)

师:这篇文章的情绪色彩是什么样的?

生:欢乐的。

师:全部都是欢乐的吗?有没有哪些地方是悲伤的?

生:“客曰……”那一段是悲伤的。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情绪变化过程。

生:喜—悲—喜。

师:这是全文的情绪变化过程,作为欣赏者,我们还要清楚文章情绪的转折点,把握文脉,“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情绪的重要转折点在哪一段?

生:第二段。

师:第二段中写了一个故事,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叫“乐酒悲箫”。它是重要的情绪转折点。因为由乐而转悲,剩下的问题就是在解决“悲”的问题,我们不妨从这四个字入手,来思考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何而乐?第二个,何以见悲?第三个因何而悲?第四个问题,苏子何解?最后一个问题,结果如何?我们从这五个问题入手,来赏读这篇文章。

师:因何而乐呢?第一段集中交代。我们用一分钟时间组织语言,回答这一问题。

(生思考)

生1:苏轼因悠闲的泛舟饮酒而乐。

生2:因美景和心情的共鸣而乐。

生3:因自在闲适的精神感受而乐。

生4:因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乐。

师:回答得好,凝练简洁。刚才几位同学谈到了许多“乐”的方面,我们可否进一步总结梳理,这一次要求结合原句全面地概括。

生5:苏子因泛舟壮美的赤壁之下,与客饮酒作诗,内心感到闲适而乐。

师: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这句话中包含了三个层次?

生6:先是他在什么地点,再是做了什么事,最后感到怎么样。

师:很好,第一,在什么地点——那个地方的景色;第二,做了什么事——行为;第三,感到怎么样——精神境界。

师:第一,行为上“与客同游”,同游的过程中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泛舟而游;第二件事,共饮同诵。文章写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他读了几首诗?(生:一首。)为什么是一首?(生:互文的写法)第三件事,纵苇凌波。这是在行为上,非常快乐。

师:第二是在环境上,刚才有同学用壮美来形容也可以,但“阔”似乎比“壮”更准确。我用“静爽迷蒙”来概括。为什么这么概括呢?你看第一处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非常清爽;“水波不兴”,静谧的感觉,这是“静爽”。而到写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个“光”指的是月光,水天一色,又是一派迷蒙的状态,这种迷蒙的状态仿佛让作者置身仙境。苍茫的大水之上,有一叶小舟,小舟上有几个好友,好友一起饮酒作乐,一起同诵诗篇,而且雾气茫茫,如仙境一般,这才自然而然有了“羽化而登仙”的超然自得啊。这种感觉一定要是在水光一色的迷蒙环境下才会显得那么真切。

师:第三,精神超然自得,表现为“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这种“超然自得”在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写得非常好——“纵一苇之所如。”“苇”是什么意思?

生:小船。

师:“纵一苇之所如”是什么意思?

生:任凭小舟在苍茫的江上漂泊。

师:在苍茫的、如仙境一般迷蒙的江上任凭小舟漂泊。这叫“超然自得”。

师:这三个方面是“乐”的原因,下面,我们快乐地来齐读这一部分。

(生歌诀乐读:“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比如写“浩浩乎”“飘飘乎”我们要拉长来读,要表现作者仿佛上天的感觉。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歌诀乐读:“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哪首诗?

生:《月出》。

师:我们来读《月出》篇的首章。

生齐读:“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师:读得不错,语速控制得也很好。可能是因为字音的问题,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生大笑)因为我们读得慢,所以读出了应有的感觉。

师:“月出皎兮”,月亮升起来了,好生明亮啊。“佼人僚兮”,“佼人”,美人;“僚兮”,美啊,怎么美呢?“舒窈纠兮”。注意,“舒”后断句,“舒”的意思是从容娴雅,那是一个女子的精神面貌,是自内而外散发出的我们称为“气质”的魅力,从容娴雅,而“窈纠”写的是体态美,是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那么这“两美”结合在一起,叫作什么?“完美”。(生大笑)可是下面写道“劳心悄兮”,“劳心”说的是“忧心忡忡”,“悄兮”说的是忧心忡忡的样子。为什么呢?

生:思念。

师:那个女子美啊,我思念她,我追求她,但是——

生:得不到。

师:可能得不到、可能追不到……总之,我心忧伤啊!

师:《月出》篇中你会发现乐悲兼具,是由乐而悲的。第二段中“苏子歌曰”的歌词总结了第一段中的诸多景象与感受,齐读。

生齐读:“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棹”和“桨”是什么意思?

生:船桨。

师:“桂”就是用桂木做的,“兰”就是用兰木做的。他们划一个小船,要用桂木兰木做的桨,是这样吗?(生摇头)肯定不是,这是文学作品,不是写实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疑惑)

师:我们来比较两幅画面:你现在看见一个老头,骑着一头野驴,在原野中漫步,这是第一个画面;第二个画面,一个穿着白色长袍的老头,骑着一只白鹿在原野中散步。

生:哇!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仙人。

师:你会觉得第二个更加仙风道骨。我告诉你这个老头长什么样了吗?

生:没有。

师:我告诉你的全是他外在的东西。第一,因为穿了白色长袍,第二,他骑得是白鹿。现在我告诉你,有一个糟老头子,驾着一个船,用了一个朽木做的桨,在大河中“划拉”,(生大笑)和有一个人“桂棹兮兰桨”,什么感觉?

生:境界完全不一样,“桂棹兮兰桨”既高雅又超然自得。

师:这种写法在我们的古典诗歌当中非常常见,比如你要写一个英雄威猛异常,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会怎么写?很多人不会正面写,不会写他几秒钟杀了多少人……这么写破坏了整体的美感,简单粗暴,这样“英雄”就只剩下了“雄”,而没有了“英”,魅力锐减啊!所以会怎么写呢?他不写这个人杀敌,他写这个穿什么衣服,写他的铠甲;他甚至不写这个人,他写他骑的那匹马;他甚至不写马,他写马上配的是什么鞍;或者也不写鞍,写他拿了一把什么剑,甚至不写剑有多么锋利,他写剑鞘,他不写剑鞘的整体形态,他写剑鞘上面雕了什么东西。

(生恍然,议论纷纷)

师:桂棹兮兰桨,这叫“超然自得”。下面又写“击空明兮溯流光”,谁能告诉我“流光”是什么意思?

生: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

师:这个月光在第一段的画面中有体现吗?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什么叫“空明”?

生7: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师:这里实际上是把第一段中的水月之景进行了总括。

师:再继续看,“渺渺兮予怀”,什么叫“渺渺”?

生8:悠远的样子。

师:这个“悠远”当中包含了悲还是乐呢?还是两种兼具?

生:两种都有。

师:显然两种都可以包含,具体是什么我们也许不知道,总之悠远呀!悠远的后面出现了一句话——“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美人”是谁?

生9:嫦娥。

师:啊?

生9:因为刚好有月光洒下来,他望着月亮产生了联想。

师:也就是说其实是因为他在望月,那个美人其实就是月,然后再进一步说可能想到月中嫦娥。这么说倒也颇有几分道理了。

生10:他的意中人。

师:为什么这么讲?

生10:他在前面写得这么美丽,是为了衬托出他意中人的美好。

师:也就是说,这个“美人”可能真的指的是一个人。我倒觉得这个“美人”很有可能是刚才那个《月出》章中歌颂的那个美人,这是第二种可能性,还有没有?

生11:品德高尚的人。

师:自从屈原有“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系统,后代的文人多有用此意啊!所以苏轼“望美人兮天一方”的“美人”可以用来象征理想或者美好的君王。

(生恍然)

师:总结,“美人”有三种可能的含义,这三种可能你们自行判断。第一种,月亮;第二种,《月出》章中的美人;第三种,现实中理想的君王。总之,苏轼“歌曰……”之后的四句,明显把刚才第一段中的美景、乐事和精神状态进行了总括。

师:我们读懂了第一段,读懂了“歌曰……”的这四句。这四句,我们之前用歌诀乐读法读的,现在我们学习另一种读法。

师吟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生热烈鼓掌)

师:这种方法叫“吟诵”,平上去入,本身就是有音律在其中,不是我读得好,而是苏轼写得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体会。要点:第一,特别注意入声字。“击”和“一”是入声字,我们读得短促有力。

师范读:“击空明兮溯流光——”“天一方——”

师:第二,平声——大概等于我们现在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大约相当于仄声。一声二声读得相对较长,三声四声读得相对较短,入声读得最短促。

师:下面我们一起吟诵,体会一下这几句歌词中的意境。

师生一齐吟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读得很好,在读到“渺渺兮予怀”和“望美人兮天一方”时,要让最后的平声字带着你的思绪飞向远方,仿佛真的要看到天的那一边,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的那一边,那里有你所追求的事物。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生一齐吟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你在“望美人兮天一方”当中感觉到了什么情绪?

生:忧伤,思念。

师:他整体的确是快乐的,但很快,我们就能感受到在他的快乐中包含着些许忧伤,这点儿感觉很重要、很宝贵。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也许就是“客”“倚歌而和之”的时候为什么会“呜呜然”的原因了。具体内容我们下节课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师讲解文意,重点突出屈原的“壹志不移”和渔父的“与世推移”。)

师:三种人生态度,到底哪一种更有智慧?苏轼是如何选择的?

四、苏轼之相?

师: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齐读。

生齐读:“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师:“黄州惠州儋州”是什么?

生:他被贬谪的地方。

师:苏轼在这三处地方都做了什么事情。他被贬黄州之后,非常凄苦,他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种冷就是苏轼内心的写照。可是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又写了一首《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可以发现他内心的变化。《赤壁赋》最后写道“不知东方之既白”,那是一种放浪形骸的旷达。而且我们在讲韩愈专题的时候,提到过苏轼的这句话:

生齐读:“虽怀坎懊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师:他似乎有一种积极的随遇而安的态度。他在努力去做一些事情——“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但并不怎么在意结果——“福祸得丧,付与造物。”那这到底是“壹志不移”,是“名利是瞻”,还是“与世推移”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师:再看惠州期间。被贬谪之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看他在惠州期间做了什么事:

生读:在寻僧访道的同时,他积极通过自己的关系和影响为人民谋福利:建水磨坊,推广插秧工具秧马,舍药救民,掩埋露骨,而后又建议惠州官员建营房整肃军纪,建议百姓纳税交钱交米应各从其便,并协助策划修建了惠州东西二桥和广州自来水工程。

师:身为犯官而能如此,苏轼为民可谓殚精竭虑,千古难求!

师: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儋州,儋州更远,真可以称得上是“不毛之地”,苏轼在这里过的是什么生活呢?

生读:“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货矣。一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师: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只要我活着——“一尚有此身,赋予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流则行,坎则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的主张有人采用,这叫“流”,那我就做;如果不行,这叫“坎”,那我就停下来。

学习任务(四选二)

师:你眼中的苏轼之相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广泛阅读他的文章,并且诉诸笔端的时候才有可能一点点地靠近。刚才我们似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旷达的、与世推移的苏轼。但是要注意,结论的得出与材料的选择关系很大,如果选择不一样的材料,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苏轼之相。比如你可以去搜集苏轼和他弟弟子由书信诗歌的往来,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弟控”的苏轼;你也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再看看苏轼;你也可以专门去搜集苏轼写他自己的痛苦的诗文,那些会会很有价值,发现旷达背后痛苦的苏轼。年我读《赤壁赋》时就感慨很多,写了一段批注,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古来旷达多无奈,念之不觉泪沾襟。”总之,“苏轼之相”有待你来补充。要求与韩愈专题文章相同,必须有原典支撑,不可自说漫谈,这是任务一。

任务二:一位高三年级学生向德宸老师求助——需要较为全面直接地了解苏轼,但备考时间紧张,不知从何读起,也不知要读多少书和文章。德宸老师说会尽快交给他一份《关于苏轼的阅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在德宸老师将此项写作《指南》的光荣任务交给了你,并提醒:第一,要写清推荐给这位同学的文本的题目,并写好推荐理由;第二,推荐的作品要具有互补性,尽可能勾勒出较为全面的苏轼之相;第三,《指南》要内容充实且形式具有吸引力。

任务三:《赤壁赋》中天光水色纤尘不染的长江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变成了波澜壮阔、撼山动岳、激情不可羁的怒潮,其中原因值得深思。范成大游赤壁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的景观,相距不过百年,范认为“东坡词赋微夸焉”。另外,苏轼初到黄州曾写过这样的文字:“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有二蛟,或见之。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此文中的赤壁又是另一番景象。请以“景象的诗化摄取”为话题,或以“景”“情”为关键词写一篇随笔。要求结合《赤壁赋》、《赤壁怀古》的内容,并要涉及其他有此类特点的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字。

任务四:《赤壁赋》中直接写曹操而不写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直接写周瑜而不写曹操,且关于“赤壁之战”尤其曹操与周瑜的形象均与史书所记载的有明显区别,并不“真实”,你若查阅《三国志》等书籍便会有清晰认识。另外,苏轼初到黄州写过“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但《赤壁赋》中很坚定地写出了苏轼并不确定的赤壁战场,这似乎也不“真实”。其实,这是作者“取材”与“剪裁”的结果,这也关乎作品审美价值的问题。请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作品的取材原则与方式”或“关于作品审美价值”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说条理清晰,不少于字。

要求:从任务一、任务二中选择一项,本周末完成;从任务三、任务四种选择一项,下两周完成。

任务一:

苏子之殇

王维

苏子何人也?

或曰:苏子,完人也。

观堂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其弟苏辙曰: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由是观之,苏子不可不谓完人也。

虽然,余以为,苏子非完人也。

何解?其一,苏子虽有状元之才,于其前有晏元献十四岁赐同进士出身,为神童,论其智,苏子不如也。其二,苏子固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为民之父母,然王半山变法为苍生而谋,论为官,苏子不如也。其三,苏子性不忍事,不知变通,屡遭贬谪,论为政,苏子不如人也。故苏子非完人也。

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苏子成也其性,败也其性。人之失势,或一志如始,或惟名利马首是瞻,抑或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以余之愚见,苏子乃前者是也。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为儒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志也。至于独善其身,实不得已而为之。

或曰:自唐李太白以来,其豪放如苏东坡者,未之有也。

苏子好庄子之学,尝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是故其能为任诞之举,放浪形骸,随性而为。《赤壁赋》云: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所谓其之随遇而安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是而已。

虽然,古来旷达多无奈,念之不觉泪沾襟。苏子虽旷达,其亦有悲天悯人之时。方其谪惠州,过南康,望鄱阳湖,作诗曰: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此诚逐臣之悲悯矣,何以见其放旷与?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先平。其为士子,当为太平宰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古来儒生之志,然自始而终者,天下鲜矣。崇儒尚道如子美,亦尝曰:儒冠多误身。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子亦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此固文人之殇也。

苏子好陶渊明《饮酒》一诗,尝曰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其不谋而合者,即世人皆与世推移,独己身不合于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又曰:吾驾不可回。乃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此为苏子之本心也,一如屈子。

如其为官,虽屡遭贬谪,弗改其志,所过之处,皆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自黄州至儋州,一是如此。及其除礼部贡举,不忘初心,以为新法亦有其过人之处,不可俱废,乃谏议于朝。以民为本,行利于百姓之事,此为其志也。

呜呼,一志如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非苏子耶?

任务二:

苏轼阅读指南

张雨含

任务三:

四季

孙雅坤

暮秋的影子渐渐淡在云间,寒气充盈世界的每个孔隙——溶蚀了红枫的酒烈,二度的丹桂飘香,落叶着染白果糜烂的甘甜,置身腐土。

又是十年不曾变更的秋季。

我是盖不曾明了,刘梦得目睹寂寥的秋日,何以吟出“我言秋日胜春朝”之诗。

昔日的我所知晓与言说的,不过外景如何影响了心情——情意全然寄托于景。在我的瞳孔里,春花初绽是生的啼鸣,夏叶繁茂是夏的昌荣,秋果尽落是哀的悲寂,冬雪皑皑是亡的腐朽——造物时生机皆是动听的乐享,而消逝则是沉重的叹息;乐景使心愈加喜悦,悲景令欢愉也如潮水褪去。

年岁的增长让我习得的,是去面对世间景的态度,如何面对四季节气变更悲喜交替。

同一个赤壁,是东坡的《赤壁赋》一派渔樵江渚的平和景象“白露接天,水光接天”,是《念奴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英雄率军的豪迈之马,也是《后赤壁赋》中“山鸣谷后,风起水涌”的苍茫悲怆之景。同一天的小石潭,从柳河东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优雅秘境,转变成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悄怆幽邃之景,是景不变,而情变的后果。

真正影响甚至决定了所见景物的,是心境,同一景色影射至不同心境,便成了不同的心象——于是我明白,人之所见并非外景,而是内心,二者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那一时刻的我,而千万个时刻的我又组成了现在的我。

春有“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艳丽,也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苦情,是夏叶之繁昌导致秋日叶如枯蝶的落得叹息,冬日“江装素裹”的大地也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壮阔景色。

景是心象,心象是情思,情思有四季,四季是人生的缩影。

人生之春夏,青葱岁月,可有“惟解漫天作雪飞”的奔放也可静吐芳蕊地等待“且教桃李闹春风”;人生之秋冬,可有“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壮与遗恨,亦可有“正是橙黄橘绿时”的乐观与雄心。四季景,不过四季情;四季情取决于四季心——变了心境,便换了人间。

又是暮秋,我漫步于将枯草木之间,忽见腐烂的白果上覆着一只掌大的蝴蝶。

盖是腐草为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fc/777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