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学前
九月终于要来了,这几天,有多少爸妈们热泪盈眶,喜极而泣,因为孩子终于要开学了!很多美妈都在跟小编“诉苦”,整个暑假,都是靠一口仙气活着!马上要把“熊孩子”送到学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开心之余也别忘了:一个王者般的宝妈需要具备的技能远远不止貌美如花、赚钱养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便是辅导带娃。新的学期,孩子升入了更高的年级,代表着他们需要积累的知识更多了。
为了缓解父母们的压力,也方便同学们复习和记忆,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重要的古代文学常识,快快下载打印吧~~
常考古称谓
No.1
人的称谓
1.
①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3.
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东坡居士、易安居士等等。
4.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5.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6.
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7.
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8.
在古代,官名用于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9.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①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等。
④读书人的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对自己住所的谦称有:敝庐、寒舍、草舍,对自己家人的谦称有:舍弟、舍妹、舍侄等。
⑥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10.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③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④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⑤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贤等。
⑥对年老的人的敬称: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⑦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⑧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⑨君对臣的敬称:卿或爱卿。
⑩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No.2
古代年龄称谓
11.襁褓——不满周岁
12.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13.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14.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15.幼学——10岁
16.束发——15岁左右
17.弱冠——20岁
18.而立之年——30岁
19.不惑之年——40岁
20.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21.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22.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23.杖朝之年——80岁
24.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25.鲐(tái)背之年——90岁
26.期颐之年——岁
No.3
古代官职称谓
27.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29.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官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30.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31.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
32.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33.枢密院的长官。
34.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35.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36.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37.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38.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39.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40.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41.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42.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43.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44.“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45.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46.参见“令尹”条。
47.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48.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49.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50.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51.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52.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53.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
54.参见“经略使”条。
55.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56.参见“巡抚”条。
57.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58.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59.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赋等事务。
60.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61.即“太守”,又称“知州”。
62.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63.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64.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65.“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②除:拜官授职。
③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添加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