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赤壁图》绢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X97CM
仇英(约-)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
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赤壁图》画出了宋代苏东坡《后赤壁赋》的诗意,其上钤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及“三希堂精鉴玺”等印,笔法俊朗,风神秀雅,气息纯正,款字极精,印章亦佳。加上又是清宫旧藏且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清晰可考,珍稀之极。从其画风来看属画家在中年时期所作。仇英在年轻时结交了文徵明、周臣等一批书画家,故而其中年作品里也受了文徵明等人的技法影响,皴法多以小皴为主。在这幅《赤壁图》就能看见披麻皴、斧劈皴等典型皴法,皴笔绵密画风工整细腻。
苏轼的两赋一词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仇英的文化虽然不高,但赋词的原意都能读懂,想起自己虽没有做官,但人生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他对苏轼寄予深深同情之下,激发了创作《赤壁图》的愿望。好在以《赤壁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明代中期屡见不鲜,光苏州画家就有文徵明、文嘉、陆治、居节等人都画过。这种将文学作品作为母体进行绘画创作,是文人画家的本色之一。仇英认同这种做法,证明他并非拘泥于院体派,而是一位兼收并蓄,善于吸取各种养料的创新画家。
由于仇英出身低下,文化又浅,他的交往受到限制,特别是画家朋友不多。他只能通过先生文徵明、沈周、文嘉、项元汴等少数画家借阅古画范本,精心临摹。天长日久,他的临摹功力非同凡响,常常可以乱真并时出新意。所以,在创作《赤壁图》时,仇英为了适当地表达词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一反自己的常见作品中那种工整谨严,华丽繁密的画风,以淡淡的笔触,清丽雅致的色调,描摹出空濛、远大、自然的景致。画面中,缓行一叶扁舟处于中景位置,只见东坡先生与好友在舟中饮茶聊天。静谧辽阔,一派平和的气氛。在景物的布置上,仇英配置远山近壁,山壁悬崖呈斜向延伸,山崖上杂木丛生,古柏苍劲,托出了赤壁的险峻形势。而奇峭的悬崖与大片平静的江面又造成了典型的虚实对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赋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与氛围。
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