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教育部全国书画教育协会书法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年至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分别于年、年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主要艺术成就
书法篆刻作品曾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特等奖“陆维钊奖”、第二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金奖、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第三、四、六届全国篆刻艺术大展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重要学术组织、机构举办的全国各级各类重要书法篆刻艺术展数十次。书法、篆刻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国内外诸多博物馆、艺术馆以及私人藏家收藏。
年荣获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活动“兰亭七子”称号;
年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年入选浙江省“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年入选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
发表主要专著有《心迹流淌——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时代书风凸显》等,主要论文有《论元初文人与印学》《隋代楷书论》《关于在高等书法教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等,编着各级各类书法篆刻教材多部。
书道从容
——观沈浩近书有所思
高士明
观沈浩之书,时常感叹书法实在是最具“姿/势”之艺术。
姿,态也。态,意也。段玉裁注曰:“有是意因有是状,姑曰意态”。姿与态、态与意皆为自然相表里。陆机《文赋》中以文章情意生动之美为“多姿”,指的是对情状意态最具意义时刻的把握,以之论书亦然。姿态中凝结的是行动,动而暂停,则动状犹在,动意犹存。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33.5×cm
古人论书,以姿为容,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右军曰“笔势”。书法之最具“姿/势”,首先在于它最能演历出身体之经验——由手臂到手腕,再到指掌之间,其形势、笔法、运指,每一部分都必须充份调动,用笔之姿势和力道须在每一运笔书写之瞬间展开,如同卫夫人所言,“点画波磔屈曲,尽一身之力送之”。
《擁山亭》17.5×69cm
包世臣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却认为姿势骨力之妙不在运指,因为“用指力者,以指拨笔,腕且不动,何所用一身之力哉?欲用一身之力者,必平其腕,竖其锋,由腕入臂”,“古人作书,无用指者……,以指运笔之说,始于唐人”。康有为本人的书法“四指争力”,平腕悬肘,以全身之力奔赴腕指间,所以笔力沉劲,老辣妩媚,这与他对金石、碑学的体悟息息相关。沈浩自少年时,即师从刘江先生学书,在中国美院书法系求学,又得祝遂之先生真传,续沙孟海先生之正脉。沙老做行书时常以碑御帖,熔冶碑帖两端之情味,既展露单字内部的力势,又兼得通篇之气韵流转。沙老书道雄浑厚重,擅重墨粗笔,其结构空间之法不是通常所谓“计白当黑”,而是“以黑御白”,其结体内集外紧,笔画内敛,其笔势激荡奔涌。在国美书法之路上跋涉经年,沈浩对先师之道有会于心,同时也自具怀抱,其作篆、隶皆下笔朴重,结体舒展,笔画外发,拉伸有度,骨力雄强;做行书则清劲潇洒,笔意娴熟,匀净绵密。沈浩其人温柔敦厚,兼之人情练达,故其行笔运墨锋含沈静,可谓刚柔并济,书道从容。
惠洪《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35×cm
沈浩自幼习书,诸法皆有涉猎,近来更尝于正法中得旁通之妙,其隶中颇含篆味,行中常寓隶意。其旧时行书有如张耒之文者,波澜有余,而出入整理骨骼略显不足;最近所作,则布局纵密横疏,结体横向取势,左右用力,运笔尤重顿挫提按,转折跌宕,遒劲之余,兼得姿态妍逸之风致。近世书家横向取势者,字里行间往往难得贯通,行气不畅;沈浩则瞻前顾后,纵笔回锋,多方牵引,通篇犬牙交错,横斜反复,力势通畅,气势雄奇却又不失悦泽。就笔墨而论,沈浩书中之最佳者,能于苍中蕴秀,于秀中得苍,秀润苍雄统而为一,全无当今职业书家“浮、薄、轻、快”之流弊。
《山堂》17.5×69cm
钱泳《书学》说:“古人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自右军一开风气,遂至姿媚横生。”尚劲健与尚姿媚,历代书家各有所爱,沈浩作书,其运笔造势尝在圆曲方直间汇合融通,或笔方而势曲,或笔圆而势直;于转折部取圆,圆融厚重,于棱角波嵥处取方,则劲道十足,再配以迟疾不一、张弛有度的节奏与韵律,故笔势便利,气脉通畅。《文心雕龙》声律篇言“声有飞沈”,所谓“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音律如是,书道亦然。
沈浩行书《自题篆刻君子九思跋》38xcm
沈浩作书,其姿妩媚,其势雄强,中正平和之外,时有凌厉飞扬。皎然《诗式》有言:“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沈浩以行书演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书诸品或雄浑,或悲慨,或冲淡,或纤侬,于文章辞华间兴发出不同笔意与情怀。如《悲慨》首句“大风卷水,林木为催”,落笔朴拙,沉痛有力,行书至“浩然弥哀”句,笔致苍凉,有悲有慨。纵观沈浩所书之二十四品,时而出入劲健,如破修竹,自中节目;时而纵任轻巧,流转风媚,气象婉约;时而起伏连转,顿挫盘礡,时而点缀闲雅,洒落萧条;文、字、书之间次第呼应、交相感发,演化出中国书道的万千姿态。
《三塔基听落雁》31×82cm
蔡邕《笔论》(传)中有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古贤为书作画,皆即物取象,故能“以形媚道”。然则沈浩作书,于造化无所涉,于物象无所求,惟愿践行先贤之道,执正以驭奇,合势而中节;于笔笔生发之际,无理而生趣,恍惚以成象;非慕“行行眩目,字字惊心”,但求“来不可止,去不可遏”,俯仰纵横,书道从容。
沈浩小楷《曹子建·蝉赋》30.5x62cm
刘言史《僧檐前独竹咏》35×35cm
《临水观鱼》69×69cm
《咏竹诗二首》69×69cm
《春雨足》
《忿思难》
《貌思恭》
《润物无声》
《视思明》
《清诗二首》×96cm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疏野》×94cm
沈浩草书《释彻凡·题画兰》69x35cm
沈浩行书《徐石麟·咏兰》70x35cm
《山满楼观柳》×52cm
白居易《忆江南》×48cm
沈浩隶书《文赋句》x3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