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尼奥里曾说:“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
从战乱三国到一统两汉,从周瑜壮年战死沙场到张昭死后封谥,在漫漫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总能悟出古人言之正误虚实。孙策力信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那时,三国鼎立之势已塌陷,这是张昭主降的结果。
策临终托遗愿
三国鼎立之时,刘备与曹操都有见多识广,有远见卓识的麾下,而孙策手中的大将并不多。当时孙家一直是世代为官,不过后来孙家出了一位名将孙坚,他靠着自己的博识与能力收复了江东,成为掌握江东的将领。
但是还没等他进行平定三国战乱时,孙坚就已经中箭身亡。他的长子孙策能力十分出色,他也十分看中他的儿子,希望他能够了却自己统一东吴的心愿。孙策也是一位知人善用的君主。
当时他任用的武官是周瑜,文官是张昭,他们竭尽全力辅佐孙策,并在孙策的带领下将江东地区管理得非常好。当时江东地区民心所向,百姓们十分拥护这位君主。
不过也有一些人并不希望孙策好过,在一次争斗中他被一名刺客刺伤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救治,他依旧没有痊愈,最终不幸去世。
他的儿子孙绍当时还十分年幼。所以在他临终前,他决定把政权交给他信任的人,也就是他的弟弟孙权,并且嘱咐他说一定要完成自己统一天下的遗愿。
并告诉他一句话,让他认真地听从。他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不过最终在孙权掌握政权之时,仅仅只是任用了这两位大臣,但是并没有用对位置。
孙权将老臣用错位置
公元年,当时袁绍和曹操针锋相对,他们的实力相当,所以当曹操决定攻打袁绍时,就必须派出自己的全部兵力于袁绍,这就意味着军队必须全部都调往官渡,所以这也代表着曹操在许昌的势力变得十分微弱。
这个事让孙权知道后,他想到曹操会将全部兵力都用来打袁绍,就想趁机捡漏。所以他设想在曹操与袁绍交战之时,自己带军队去偷袭许昌,到那时候,趁着曹操的兵力不在,就可以取得胜利。
而当孙策与周瑜商量这件事时,不料被当时在门外的人听到,并将此事告诉了曹操,所以曹操就设想出一个策略,在孙策打猎时,将其刺杀。不幸的是,孙策在被刺杀后不治而亡。
弟弟孙权在管理江东时,他虽然也是践行着孙策留给他的嘱咐,但是也并没有完全地践行。他认为周瑜和张昭作为老臣,有着打压他的架势,他还猜测孙策在临终前交代他的话,其实是不肯放权。
而且他本来就生性多疑敏感,他在用人方面也一直抱持着怀疑的态度。而那时,东吴政权正受到严重威胁。在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又统一了北方,然后不久又攻下了荆州。
在曹操决定攻打赤壁之时,孙权十分着急,于是去问张昭的见解。而当时张昭对军事一窍不通,他只是一名儒士,也不喜欢打打杀杀,所以他认为孙权的势力比他们强,士兵也比他们多得多,他们一定会被打败,就劝孙权投降。
孙权听了他的意见,内心是有些动摇。当他们准备投降之际,周瑜听说了这件事,急忙去见孙权,力劝他与曹操斗争到底,并立誓他们一定会在一年之内打败曹操。由于周瑜善用兵法,军事实力超强,所以便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以少胜多的典例——赤壁之战。
孙策遗愿,满是遗憾
然而张昭并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反而他升了官,也得到了一些封地与奖赏。他依旧是江东内事的决绝者。他对于孙权算是很上心,作为曾经在孙策身边待过的老臣,对于孙权也是费尽心思。
面对孙权的一些不利于国家的做法,他都直接说出,丝毫不顾及孙权的面子,也经常让孙权在众人面前难堪。史书记载道:"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孙权有时会因此事生气,不过张昭说他只想尽钝愚之力来完成孙策交代的遗愿,孙权为他动容。即便如此,孙权似乎还没有真正地放下戒心,他还是对周瑜和张昭持有戒备。
当时周瑜手握重兵,而孙权却担心他会以兵权威胁。周瑜谋划要攻打益州,但是孙权却始终不肯放权。另一边,江东的局势也不是很稳定,江东还没有得以平定和统一。
而作为孙策的旧臣,张昭的影响力在当时的百姓当中十分高,当时周瑜年轻有为,但是他在壮年就已撒手人寰,只留下张昭在孙权身边。
所以江东的许多臣子想要推举张昭当丞相,但是孙权依旧对他持有戒备,担心张昭的权力太大,从而动摇自己的地位,但是在当时只有张昭是丞相的不二人选,因为他的影响力十分的高,他能够辅助君王来统一天下。不过,孙权最后还是任命孙策的长子孙绍为相。
小结:
有人说,张昭身为一名儒生,他在两军交战之时不仅没有催化战争的爆发,反而力劝和解,劝免孙权投降,其实如果孙权当时投降的话,也许就没有了当时的三国的割据混乱,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司马家族割据势力。
话虽这么说,不过在孙瑜死后,孙权身边就只剩下一个老臣,作为一名拥有深厚儒生作风的臣子,他辅佐的国家再也没有强硬起来,不断地进行结盟,最后也直接投降给了曹魏政权。
一个各路枭雄针锋相对,风起云涌,慷慨激昂的时代也在历史的滚滚齿轮下烟消云散,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