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弟子颜回每顿就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觉得他应该很忧愁,可颜回却觉得这样很快乐。所以孔子认为颜回就是贤德之人。当辛弃疾在江西发现那个形状如瓢的泉水时,一下子就想到了孔子的这段话,为之取名为“瓢泉”。很快,辛弃疾就在这里建宅居住,过上闲居的日子。虽然辛弃疾在此闲居,但内心报国之志未改,因此常郁闷不乐,借酒消愁。绍熙元年(),辛弃疾罢官在江西已近十年,这一次,辛弃疾和友人喝得酩酊大醉,想起了苏东坡,想起了他坎坷的仕途之路,想起他被贬黄州的遭遇,想起他游赤壁时挥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起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内心的不平与苏东坡产生了共鸣,于是他也挥毫,写下这首《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古往今来,功名利禄究竟为何物?往日的愁绪如重城万里,而今风月也对我竖起壁垒。我志在建功立业,不想出身卑微,导致现在满头白发,一事无成。我高歌一曲,抒发情怀,在座的人都是懂我知己好友。
黄花虽然凋零,但在寒冬时也有高洁的梅花争相开放。我醉眼朦胧,遥望西北,不见故乡,只看到孤单的大雁逐渐远去。一切都如浮云,来来去去,不可捉摸,在动乱的年代,无能为力,徒自愤怒。旧时志同道合的人都逐渐老去,残月还陪伴着长庚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轩冕”指的是功名。“倘来轩冕”用的是《庄子》中的语意:“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意思是功名非人立身根本,倘若来了,也不过是寄身之物。辛弃疾认为自己并不是醉心功名,而是恰逢乱世,要为国家出力,可惜却被罢官闲居,对自己很失望。国家现在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令辛弃疾忧愁的是沦陷在敌方手中的“旧日重城”,那里现在竖起了一道壁垒,要去那里傲啸风月是可不能的了。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这里用了三个典故。“药笼功名”用的是《新唐书元行冲传》中的典故,元行冲进仕及第后,狄仁杰很器重他,他对狄仁杰说:“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chen)。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石,可乎?狄仁杰则回道:“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辛弃疾借用狄仁杰的话,说他的志向是建功立业。“酒垆身世”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说的是出身低微,辛弃疾因为是从北方敌占区来的,在朝中受到猜疑,才有这么一说。“可惜蒙头雪”借用的是苏轼的“更欲河边几来往,只今霜雪已蒙头”。“蒙头雪”指头发发白,辛弃疾此时年岁已大了。这三句是在哀叹辛弃疾自己的坎坷经历,但他并没有屈服,他“浩歌一曲”,霸气侧漏,坐中他的知己好友,都是有希望建功立业的人。
这首词的上片是悲大于壮,下片则是壮大于悲,黄菊虽然凋谢,还有梅花竞开,两者都有着高洁的品格。黄菊凋落,梅花盛开,这似乎在说后继有人了。辛弃疾感叹自己黄花凋落,“坐中友”如寒梅竞放,相继为国家出力。“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西北方向正是被敌人占领的中原地区,辛弃疾望不到故乡,只看到孤鸿时隐时现。这样的乱局,辛弃疾无力回天,感到非常愤怒,“怒发冲分”。长庚星如今只有残月相伴,辛弃疾的旧友寥落,知己无多,只剩残月相伴,想想那是多么苍凉的画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是辛弃疾和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作的一首词,难免会被人拿来做比较。苏轼的是他贬官黄州所作,抒发的是政治失意的感慨,辛弃疾也是如此。苏轼的《念奴娇》鲁迅先生评价“自问非翻得如来佛手心者大可不必动手”,而辛弃疾敢于和东坡韵,并非要和苏轼一较高下,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当他内心的悲凉到达一定的境界后,自然而然就写下了词句。
在俞陛云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说道:“此作和东坡,其激昂雄逸,颇似东坡,故录之。起笔破空而来,有俯视馀子之概。‘药笼’三句,早知身世功名,终付与酒垆药笼,直至霜雪盈头,始期思卜筑,深悔其迟也。后言黄菊虽调,而梅花尚在,犹可结岁寒之侣。‘孤鸿明灭’句,有消沉今古在长空飞鸟中意。视万事若浮云,则当年一怒冲冠,宁非无谓。但此意知己无多,伴我者已如残月,为可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