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字,是附属于书法的一种艺术,起源与古代文字的形成同步。刻字主要分传统刻字与现代刻字,前者主要表现为书法的复制、翻刻和书法神韵的再现,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而现代刻字是在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的刻字艺术。
现代刻字也离不开书法,它主要从篆刻、绘画、雕塑、木版年画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大胆引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表现意趣和思想内容,巧妙利用章法、刀法、色彩等形式创造出丰富的书法意蕴和深邃的书法意境。
传统刻字艺术,过去多出现在祭祀、寿宴等礼仪活动使用的器具上,风景胜地的摩崖石刻上,古代建筑的门牌匾额楹联上,纪念事业、功勋或作标记的碑碣上,一般书写和刻制多是分开完成的,前者多是有名望的文人,后者多为有技艺的工匠。传统刻字艺术由于战乱及其他多种原因,曾有过长时间的沉没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韩左军出生于山西襄汾的农村,乡间明清民宅、戏台庙宇颇多,匾额楹联随处可见。他的祖父、父亲皆擅书。其父曾在北平(北京)琉璃厂古玩店做过事,手中藏有不少古代名人字画,闲时则拿出来赏玩并讲给家人听。
韩左军从小喜欢书画,十几岁便操刀为乡人刻印,以至后来省里的朱焰先生称其为“三百木印富裕中农”。后来,韩左军到天津上大学,“文革”期间靠刷大幅标语和写大字报练就了书法基本功,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在那里工作了8年,西安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之后他去了侯马工作,那里原是晋都新田,地下出土的侯马盟书以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又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以至他工作几十年始终将8小时以外的时间和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完全奉献给了书法这一爱好。
年,黄河流域十省市书法联展征稿,为了争取到这次展出机会,韩左军用平时的积蓄买了一刀好宣纸,精心费力用了大半刀,终于写出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书法《黄河九曲终归海,太华三峰直上天》,并制成刻字作品投稿参展。褐红的底色,石青阴刻的行草书体,古色古香,庄重典雅,这成了他的成名之作。
年,他又使用同样的形式和技法刻制了2件作品,一件为四条屏,内容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另一件是在晋南蒲剧名伶王秀兰从艺50周年时,他替郑怀里先生书写刻制的一副楹联,上联为“漫道东生西旦当今蒲苑君堪秀”,下联是“喜看南运北临他年剧坛青胜蓝”。这2件刻字作品显然不是同一风格,而且面貌大不一样,前者豪放,后者流畅。
醉墨韩左军在书法道路上广泛涉猎,真、草、隶、篆皆攻,榜书小字俱佳,隶书兼有篆意。他不仅精研墨书,探索淡墨,而且尝试朱墨,涉猎沥粉,不仅追求笔墨酣畅,而且着意飞白之苍劲效果。
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展览之际,他将创作的隶书《醉墨》制成刻字作品,深褐的底色配以石青色“醉墨”二字,用阴刻的刀法刻出,颇有立体感,韵味十足,妙趣横生。
全国举办第三届刻字艺术展览,韩左军又创作了一幅刻字作品。他在正方形的木板上设计一圆形图案,方形的木板呈墨紫色,代表黑夜,圆形的图案代表月亮,以黄白色点表现黄沙,黄色的草书内容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阳刻的字迹被轮廓阴影衬托得更具立体感。此作章法新颖,风格独特,寓意深邃,是其得意之作。
韩左军又以同样的章法书写出此作,不过在上下阕之间的空隙加钤了一枚印章,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生气。
榜书《马》是韩左军在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他以行楷的笔法写下这一“马”字,随即钤盖了引首肖形龙印,落款署名后又钤上了朱文“太平人氏”印及名章,此作静中有动,苍劲有力,象征龙马精神,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年,他又将此作制成刻字艺术作品,土黄底色,灰蓝字迹,朱红印章,配以散锋飞白的“马”字,虚实相生,寓意深远。
韩左军虽已年过八旬,但依然挥毫泼墨,展卷伏案,埋头探索,精心创作,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龙马精神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