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汇集了《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体式的诗歌名作。
本单元的群文主是生命的诗意。什么是生命的诗意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诗意是什么呢?我们从诗歌教学谈起。
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背诗,到了高中已经不知道积累多少的古诗词了,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即使是到了高三,诗歌鉴赏仍然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从记忆到鉴赏,这中间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来串联呢?
我想首先谈谈两个大家熟知又往往做不到位的方法:走进作者和走进作品。
我们去了解一个作者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很多样的,最简单的一种是拿诗人简介给学生看,什么字号、称号、籍贯、作品、与谁齐名等等。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最不可取的,导致学生片面、碎片式的了解,而没有全面深入的认知。然后是可以把这位诗人较为重要的事迹分成几个重要阶段,详细一些并高度浓缩,拿给学生看。这样的话学生对一位诗人的了解就可以更加深入。再进一步的话,其实可以推荐学生把重要诗人的传记读一读,像冯至的《杜甫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都是十分经典的作品。
这些方式仍然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上,在进行到《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准备,选了一个自告奋勇的小组。学生的开场白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很多人都喜欢苏轼的乐观放达,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辛弃疾,他的热血他的男儿本色,是我最欣赏的。”然后他向同学分享了辛弃疾夜袭金营,活捉叛徒又全身而退的事迹,“辛弃疾的武功谋略,堪比霍嫖姚封狼居胥,堪比~~~“一席话,感染了在座的许多听者,当然,也包括我。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是真的很崇拜辛弃疾,并且,真真切切地走进了辛弃疾,去读他的金戈铁马,读他的灯火阑珊,读他的闲适悠然,也读他的忧愁愤懑。真正地走进作者,才能真正地读他的作品,读懂他的作品,读懂他所有的作品。
而这恰恰是一扇门,这扇门打开以后,他看见的就不会只是一个人精彩,而是整个绚烂的魏晋、大唐、两宋,甚或更多。因为热爱,有许多看起来难的事往往可以变简单。
只苦于语文的时间太少,太多的人又急于前行。
走进作品,涵泳作品。
记得第一次在大学老师的课件里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老师打错了字,会不会是”涵咏“,后来明白,真的是涵泳,大概的意思是要我们在诗歌之中徜徉、遨游。现在想来,这是真正的方法。读作品不能浅入浅出,要设身处地,要感同身受。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的道理,你想要做好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作出成绩,作出效果,就是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当然,有些事,还需要那么一点悟性才更好。
比如在《京口北固亭》中,学生分析到了上片写到两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表达出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也暗含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的讽刺。很多学生觉得第二种感情很难理解到。于是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孙权的功绩是什么——建立政权,打退曹军,保卫国土。刘裕的功绩是什么——建立政权,两次北伐,收复失地。那么辛弃疾仰慕这两个人,具体是仰慕什么呢?是建立了政权,做了霸主,还是也想保卫国土,收复失地?当然是后者呀。那就去打好了,去收复失地呀?这时候学生明白了,这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帝王(宽泛的说),于是就与现实中南宋朝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无外乎就是一个由表及里,有文字深入到思想的一个过程。如果在学习中浅尝辄止,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思维的。所以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多多思考,深入涵泳作品,才能形成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的阅读素养。
这一单元,我们感受到了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悠然恬淡的情怀;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深情。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不断孕育着这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喝酒,作诗,画画,游历,或顺境,或逆境,或仕或隐,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旖旎的画卷。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也或许,真正的诗意并不是这些诗作,而。是他们的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