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
——不能忘却的故园(下)
我在前两篇文章中,介绍了密山的历史等情况。下面,让我和朋友们继续走近密山。
01
王震将军率部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
年6月,北大荒的初夏,新任农垦部部长王震来到密山,宣布“铁道兵农垦局”成立。
在密山火车站西面的铁道北,有一些日占时期遗留的房舍,当地人称为北大营。
密山北大营铁道兵农垦局办公楼(已拆除,医院所在地)(天涯浪人摄)
其中一座二层楼房是原日军司令部(如上图),被改建为农垦局办公楼,后来人们说起密山北大营往往是指这座楼房。
这座正面参差错落、后有连楼的灰色“T”形建筑,里面设有办公室、宿舍、招待所、会议室,还有一个不小的地下室成为食堂,一度还分出房间开办了农垦子弟小学校。
北大营就成为王震率部开发北大荒的指挥部。
医院新址(近景停车处是原北大营大楼遗址)
自从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开荒南泥湾后,便有了深深的垦荒情结:
年,他率部进军新疆,不久就指挥十几万官兵在天山南北戍边屯垦。
年,他身为铁道兵司令员,听说黑龙江省东部有大片荒地,就派老部下余友清副师长带一支铁道兵部队及劳改犯人,在虎林县建起八五〇农场。
后来,八五〇农场“这只老母鸡下蛋”,又陆续创建了八五三、八五四等农场。
王震不愧为延安大生产的模范,短短两三年间,就在亘古荒原一连创建了7个“八”字头的“铁兵”农场。
王震曾亲手点燃荒火地点,今日成高产展示区
然而这7个农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将军的胃口。他又将原属黑龙江省、公安劳改等部门的金沙农场(改名八五五)、密山农场(改名八五七)、永安农场(改名八五一〇)、青年农场(改名八五一一)等6个农场“吃”了进来。
到年末,铁道兵农垦局已成为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统天下”的大垦区。这13个农场除了牡丹江军马场在牡市郊外,其余12个农场均分布在完达山南北的密、虎、宝、饶四县境内。
农场虽然陆续建起来,但是地广人稀,大片荒地仍在沉睡。王震向党中央请缨,继续“招兵买马”。
年,党中央下令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下《向地球开战》的诗篇,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为十万转业官兵“壮行”。
那年的3月至5月间,随着一趟趟列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身穿军衣的“移民”,浩浩荡荡地涌向北大荒的大门——当时的铁路终点密山。
可以想象,一个仅几千户的小小县城,一下子来了几万人会是什么样子?一时人潮如海,全国瞩目……王震就坐镇密山北大营,组织指挥这场“进军北大荒的战役”。
年4月12日,王震身穿上将军服,在密山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召开万人大会,他在讲话中欢迎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并动员因运力不足而滞留密山的官兵徒步去农场。
当时有两名部队前来送行的现役校官,因散布消极情绪,被王震当场喝令摘掉领章、帽徽。
第二天,云集在密山县城的转业官兵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王震和农垦局领导亲自欢送行军队伍的出发。
年4月12日,王震在密山站前广场大会上讲话(郭沫水摄)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北大荒”究竟是指哪儿呢?这有多种提法: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这个“大荒”指长白山(不咸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广大地区;
清末以后,北大荒是指在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南麓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
当今说起北大荒,一般是指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集团所属百余个农场;
而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的北大荒,主要是指完达山南北,铁道兵农垦局各农场所在的密、虎、宝、饶四县区域,有时还包括在佳木斯的合江农垦局下属宝泉岭、延军等农场。
另外,当年所说的十万官兵,实际为八万一千五百人,连同随行家属、部队非军籍职员、军队下放“右派”等,号称十万。
他们大多数人到了铁道兵农垦局各农场,另有一万七千人去了合江农垦局的几个农场,还有四千多人分在地方农场。
转业官兵徒步进军荒原(最远的走到公里外、地处乌苏里江边的八五八农场)
02
北大荒作家、画家、艺术家的摇篮
十万大军,人才济济。遵照王震部长的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北大营组建了“北大荒文工团”、“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北大荒画报”和“北大荒电影摄制组”等文艺团体。
北大营成为北大荒作家、画家、艺术家的摇篮,曾产生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如话剧《北大荒人》(后改编成电影)和《夜闯完达山》、电影《自有后来人》(后改编成京剧《红灯记》)、小说《雁飞塞北》,还有北大荒版画等。
人们所熟知的丁玲、吴祖光、艾青、晁楣、林予、郑加真、范国栋等新老作家、画家都曾到过密山,有的就在北大营农垦局大楼里搞创作。
这些文艺团体是由时任农垦局宣传部副部长郑亢行具体负责筹办。
这位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广东东江纵队指导员的组织能力和担当,深得北大荒文艺界的敬重,凡是回忆那段历史的人,无不赞扬他。
年初,郑亢行调入八一农大,先后任教务长、副校长。
电影海报《北大荒人》(范国栋执笔、吴祖光等参与编剧)
《北大荒》文艺创刊号(文化名人聂绀弩、丁聪等曾参与编辑)
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封面,作者林予
北大荒版画——麦海(晁楣年作品)
著名作家丁玲还留下散文名篇《初到密山》,她在文中写道:“一九五八年六月下旬的一天,凌晨四点钟,我到了密山。这是黑龙江省东南角上的一个小县城,离兴凯湖不远……”
自从被打成“右派”,丁玲在北京几乎不能出门,走到哪里似乎都有人对她指指点点。
她被流放到北大荒,在密山可以自由自在地走在大街上……她发出了由衷地感慨:“密山,我是喜欢你的。”
丁玲(前中)在北大荒
“北大荒文工团”中的部分骨干,来自中南海中央警卫团文工队。
文工队原本只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可是很多队员都写了申请,最后有20人得到了批准,12岁参军的河南姑娘蒋自重名列其中。
临别前,毛主席与他们合影送行,并深情地说:“你们年轻人就应该到广阔天地里去锻炼,不要老关在保险箱里,远走高飞吧!”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送给他们每人一张亲自签名的单人照片。
毛主席与中央警卫团文工队部分队员合影,后排中是蒋自重(蒋自重供图)
“北大荒文工团”撤销后,这20人在不同岗位继续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人陆续调往全国各地。
毛主席赠给去北大荒的文工队队员的照片及亲笔签名(蒋自重供图)
年,蒋自重调入八一农大,年在校图书馆书记岗位上离休。
离休后,她继续发挥余热,每周教离退休人员唱歌多年,她一直坚守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晚年的蒋自重老师和老伴张之一教授合影(张之一供图)
在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这一历史壮举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铭记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因篇幅所限,就不在这里详述了。
密山,这座边陲小城,一度作为铁道兵农垦局机关所在地(-.11),成为王震将军率部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同时,这里还是北大荒文化艺术第一次繁荣高潮的发祥地。
“铁道兵农垦局”曾改称“密山农垦局”。
年11月,农垦局机关由密山迁至虎林。
年初又更名为“牡丹江农垦局”。
03
烟波浩渺的兴凯湖
密山的山水美不胜收,最有名的莫过于烟波浩渺、如大海一般广阔的兴凯湖。
兴凯湖水一望无际,天水相连。兴凯湖总面积为平方公里(与青海湖差不多),湖北面有个小兴凯湖,两湖中间隔着一条长约百里沙岗。
泄洪闸与大小兴凯湖之间百里湖岗秋色
兴凯湖的大白鱼,肉色如玉,味似鲜虾,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
闻名遐迩的兴凯湖大白鱼
现在,兴凯湖是密山的一张靓丽名片。每逢夏季,不仅附近的人们,就连哈尔滨和京城的游人也大量光顾。
兴凯湖是国家AAAA景区,湖的形状像一个大葫芦。唐代称媚沱湖,金代称北琴海,清代称兴凯湖。
兴凯湖这个名称是什么意思呢?
一种说法是源于满语,意为从高处往低处流水;
还有一种说法是:“兴凯”二字在满语中指水耗子(麝鼠),因过去兴凯湖的水耗子较多,故而得名。
我想若果真如此,用汉语将其称为“水耗子湖”,那可真是大煞风景啦。
兴凯湖卫星图片
兴凯湖曾是中国的内湖。
年,沙俄趁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机,迫使清政府签署了《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使兴凯湖成了令国人蒙羞的中俄两国界湖。
即使按照当时两国条约的划分,湖东以松阿察河为界,湖西以白棱河为界,这样将兴凯湖一分为二,两国应各占大约一半。
不料实际勘界时,贪得无厌的沙俄派兵,抢先来越过白棱河,来到湖东北的一条小河沟前,沙俄官员指鹿为马,硬说这条吐尔必拉河是白棱河。
满清官员在俄军大炮的威胁下,不得已吞下苦果,划定了如今的边界,使中国只拥有兴凯湖面积的三分之一。
界碑后面是原来的“白棱河”界桥
年,双方边防军为会晤方便,在当壁镇旁的这条界河上架起一座小桥,后被好事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桥”,据说还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随着中俄边贸的兴起,两国经济交往和人员流动频繁,年又在河上修建了一座宽阔的钢筋水泥公路桥。
虽说兴凯湖与八一农大近在咫尺,但过去师生们几乎没有人去过。
直到年代以后,兴凯湖逐渐成为旅游景点后,每逢暑假,八一农大各单位才经常组织教工、学生去那里旅游。
畅游兴凯湖(张永贵摄)
兴凯湖那如同大海般的湛蓝湖水、宽阔平缓沙岸的柔软沙滩、湖畔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雄伟的国门(密山口岸)以及泄洪闸、兴凯湖博物馆等,都给农大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馆(王震部分骨灰安置于此)。纪念馆面对兴凯湖,红色天然大理石“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耸立正中,碑铭由江泽民题写
密山口岸国门(国家一类陆路客货口岸)
04
洒下转业官兵和农大师生汗水的青年水库
站在裴德峰顶西望,一大片水面映入眼帘,这就是年由王震将军指挥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动工兴建的青年水库。
当年八一农大师生也投入了水库大坝的修建。
裴德峰上西望青年水库大坝和约三分之一的水面
青年水库大坝大坝东面松林中间是“北大荒书法长廊”景区,远处右侧山峰是裴德峰(齐木晨摄)
青年水库大坝长米,库容3.57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30余万亩,还有养鱼、防洪等功能。
青年水库也是八一农大人夏季旅游、野餐和垂钓的好去处。
年代,八一农大工会组织教工游览青年水库
青年水库大坝泄洪闸,裴德里河源头。发大水泄洪时,这里波涛汹涌,鱼仰虾翻(齐木晨摄)
青年水库西大门(齐木晨摄)
青年水库也被称为“将军湖”(齐木晨摄)
年秋的一天,完达山山脉脚下的青年水库岸边,发现了一具野生东北虎的尸体,体长约2·5米左右。
青年水库岸边东北虎尸体
这头“兽中之王”来自哪里?又因何而死?不得而知。当年的这件事也让青年水库上了全国许多媒体的头条。
05
堪称国内一流的北大荒书法长廊
在青年水库东岸山坡上,有“北大荒书法长廊”(当地人称“碑林”)景区,距离八一农大老校区2公里多。
这里有启功、欧阳中石、赵朴初、李铎等书法名家各具风格的书法作品,还有在密山工作和战斗过的老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王震、丁玲、吴祖光、丁聪、聂绀弩、艾青等墨宝石刻,总共余件。
雕梁画栋的北大荒书法长廊仿古大门
赵朴初墨迹石刻
剧作家吴祖光墨迹石刻
隶书名家刘炳森墨迹石刻
“北大荒书法长廊”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其规模之大(占地平方米)、设计之美、碑刻数量之多,在国内堪称一流。
“碑林”成为密山仅次于兴凯湖的第二大旅游观光景点。
徜徉其间,可赏无尽雅趣。景区内有天下第一扇、天下第一棋、圣船石鼓、王羲之塑像、迷宫等十多处佳作妙品和景观景点。
“天下第一扇”,重20吨,扇型巨石雕凿而成。正面是著名书法家吕如雄手书的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下第一棋”,象棋残局中有13个石制棋子,每个重斤,每棋一个字体
“圣船石鼓”,石刻由两面石鼓和一船型条石组成。石鼓上是著名书法家陈陵陀书写的小篆,一为“金石乐寿”;一为“书画春永”。船型石则取其自然天成,其中一面书“瀚园击鼓、墨海行舟”
“书圣”王羲之雕像
其中云水山庄内的山门横梁,形状为一支如掾木巨笔,笔长8.56米,重2.16吨,作为“天下第一笔”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石门巨笔”由一块地产长石精雕而成
“北大荒书法长廊”始建于年,其倡议和组织者是时任密山市人事局的胡春东局长,后来密山市政府全力投入发展至今。
06
奇石遍布,景色秀美的蜂蜜山
蜂蜜山位于密山市区东南部,主峰海拔米,是完达山余脉上的一座山峰,景色秀美,颇有名气,密山就是因此山而得名。
年夏,我和朋友登上蜂蜜山,只见山中林木茂密,山顶奇石遍布,鬼斧神工,景致天成。
山上有著名的骆驼峰、斧劈涧、仙人床、罗汉石、望湖松、古栈道、十字天等自然景观。
骆驼岩秋色
年,密山市在山顶建成一座五层塔楼——天蜂阁,名字源自这里曾是蜜蜂聚集之地。
天蜂阁高35.9米(纪念解放密山的旅)。
蜂蜜山骆驼岩和天蜂阁
登临天蜂阁,可南望浩瀚无垠的兴凯湖,可远眺密山城区以及北面连绵起伏的完达山脉,四周景观令人赏心悦目。
07
生态自然风景区——铁西森林公园
在密山裴德镇西部的铁西林场内,有一座森林公园(铁西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景点。
公园占地面积12万亩,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景色秀美。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08
八一农大老校区(现农垦新城)
自从年迁校后,但凡老农大人回到密山,一定要去八一农大老校区,哪怕是一座老房子,一条道路,甚至是一棵树……都会勾起他们的许多回忆。
我建议初次到密山的朋友,你如果方便的话,也去看看已被密山旅游局列为景点的这个地方。
八一农大校园的西院教学区,现已改为农垦牡丹江分局高级中学,虽说校园有些变化,但原来的布局并没有变,其中主楼、图书馆、文化中心和农学楼等建筑都还在。
年代八一农大校区中心:正面是主楼、楼前是一号宿舍楼(现已拆除)、操场,主楼后面是裴德峰
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接收八一农大老校区后,在“抓城、促工、带农”的热潮中,以当年“大跃进”的雄心,似规划建成十万人的农垦新城。
几年间,新建的楼房和道路是原农大校区的数倍,那些高大气派的欧式办公大楼和宾馆、宽阔的水泥大道、设施齐全的文体中心,即使放到大城市也毫不逊色,不但有篮球馆、游泳馆、书画室,还有滑冰馆……
半个世纪前,在那场“大跃进”的号角中,曾要将这个农垦局所在的虎林县城,打造成“第二哈尔滨”。现在,惊人相似的历史又一次上演……
图中心是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办公楼。道路以南是八一农大老校区(增建了一些新建筑)。再远望是裴德镇和西小山,以及穆棱河两岸平原和横亘在天际的蜂蜜山。
这里原是八一农大校园北面的一片耕地,现为“农垦新城”一角。图中管理局办公大楼东面那座黑色“【”形建筑是文体中心,其南楼房是办公区,其北是住宅楼。最东的水面是新建的小水库,水库西南是原农大畜牧队所在地。
如果你到了八一农大老校区,一定要登上裴德峰。站在峰顶一览山下的农大老校区和农垦新城,还有那四周的景色……不赘叙了,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裴德峰记》、《老校门》、《西小山》、《校牌故事》等文(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