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话
得以了解赤壁话是因为和赤壁女人生活在一起,我这人语言天赋极差,几年时间了,才仅仅知道赤壁话吃饭怎么说,赤壁人把吃饭说成“恰饭”,我们通常见面打招呼总要问一句“吃了吗?”换做赤壁人就会说“恰了冒?”
湖北方言博大精深,转个弯、翻座山、过个村,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而赤壁话更具特色。每次回到老丈人家,总会听到丈母娘管老丈人叫“老脚”亦或是“老加”,一直不明其意,后来知道“老脚”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关于“称呼”赤壁人都会这么说
有一种老公叫“公个”
有一种老婆叫“母个”
有一种姐姐叫“家家”
有一种情人叫“皮盼”
有一种爷爷叫“胡嗲”
有一种妈妈叫“姆妈”
有一种哥哥叫“拐子”
有一种傻子叫“嘎巴子”
有一种妻弟叫“舅辫子”
有一种伯父叫“八衙”
有一种叔叔叫“收收”
有一种老太婆叫“老妈几”
有一种老头子叫“老脚”
所有的儿子都叫“崽”
回到赤壁,走亲访友,串门聊天,赤壁人总会说:
“恰了冒?”
“恰了饭再脚啊?”
“来就来,还带么家东西啊!”
“算了算了,要个么家钱!拿得去!”
在赤壁谦让客套话是一种风俗习惯,也是赤壁人情味的体现。这些客套话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不至于交流的时候显得生硬冰冷。
老婆和我同属猪,她却没那么老实;情绪好时,堪称“美猴王”,要是脾气一来,马上变成一只“泼猴”。这好比孙猴子,状似处处不饶人,但同时也性直心善。脾气大,容易毛躁,我觉得这应该是大多数湖北女人的特点。在面对突然变成的“泼猴”一只时,我却不懂得要顺毛抚摸,常常让她咋咋呼呼,要“呼死恩”(一巴掌打死你),或者“抛死恩”(一脚踢死你),弄得家庭气氛异常紧张!
网上看到有段蒲圻方言在武汉闹出的笑话:一位蒲圻汉子在武汉包子馒头铺买早点,
摊主问:你要什么?
蒲圻汉子回答(没听懂意思,误以为问自己哪里人):额蒲圻县个。
摊主脸色陡变(蒲圻方言很像“我不吃现的”,摊主误以为汉子嫌弃包子馒头是昨天卖剩的):你还不吃现的,这里馊的都没你吃你,你走吧。
蒲圻汉子一脸茫然、一脸无辜。
往期文章
赤壁杂记(1)
民国二十三年,灵台那场文化盛事(下)
民国二十三年,灵台那场文化盛事(上)
大姐
两只猫
被联通客服疯狂骚扰的背后
那些泥泞的生活记忆
在东莞的那些年(20)
在东莞的那些年(19)
在东莞的那些年(18)在东莞的那些年(17)
在东莞的那些年(16)
借东西
那些树
种瓜小记
“过会”
西大街7号
那些年,我没看懂的秦腔戏
埋人
乌龟死了
那塬、那山、那条河
雾锁灵台城
“百里”求学记
“安”烟
二姐
雪后那塬我的家
回乡杂忆—“蔡家塬分销店”的变迁
回乡杂忆—塬上雪
回乡杂忆—尴尬的礼盒
回乡杂忆—人在囧途
情迷四十载—与收音机那些事
追赶“复兴号”
我的中学时代
喂一头猪过年
有种收获叫与文字结缘
回乡杂记八(回味灵台)
回乡杂记六(婚礼)
回乡杂记六(游麦积山石窟)
回乡杂记五(游崆峒山-四)
回乡杂记四(游崆峒山-下)
回乡杂记三(游崆峒山-中)
回乡杂记三(游崆峒山-上)
回乡杂记(二)
回乡杂记(一)
就恋那把土,家乡航拍
那些年,那些愁死人的农活
理发
拾柴
“赶场”
怀念爷爷
甘当猫奴的日子
我的父亲
我的小学
“瞅媳妇”
“能人”杨占海
蜜蜂记
拿到体检报告后
乡村记事——怀念家乡
乡村记事—有线广播
我家的那头驴
乡村记事—关于生产队的那点事
山上老赵
流浪的堂
美丽的黄土高原我的家
一份信唤起的一段生活记忆(1)
一份信唤起的一段生活记忆(2)
在东莞的那几年(1)
在东莞的那些年(2)
在东莞的那些年(3)
在东莞的那些年(4)
在东莞的那些年(5)
在东莞的那几年(6)
在东莞的那些年(7)
在东莞的那些年(8)
在东莞的那些年(9)
在东莞的那些年(10)
在东莞的那些年(11)
在东莞的那些年(12)
在东莞的那些年(13)
在东莞的那些年(14)
在东莞的那些年(14)
学车记(一)
学车记(二)
学车记(三)
忆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