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曾说:“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坏人,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件事是坏事,凡物皆可观,豁达点,没什么大不了。”
在众多名垂千古的诗人中,世人大都最爱苏轼。不为别的,就为这一份豁达。
苏轼这一生,可谓是坎坷沉浮。二十一岁在礼部考试夺得第二,二十六岁在制科考试中拿了个百年第一,一考成名天下知;四十三岁时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次年被贬谪黄州。后又被重任,官至礼部尚书(正三品)。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被贬惠州、儋州。最后终于得以获大赦北还,却于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但不论身处何处何境地,苏轼的豁达、乐观总是不变的!更是在晚年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自评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能,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吧!特别是他被贬黄州的四年,他的这种豁达、乐观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在生活中也落到了实处,苦中作乐,花式过活,令人叹服。
被贬黄州这一年,苏轼44岁。人到中年,一大家子人要养,却沦落到要官没官、要房没房、要钱没钱的地步。刚到黄州的时候,没有住的地方,苏轼只得和儿子两个人寄居在定慧院的破庙里。后来家眷都过来了,二十多口人住不下了,就迁居到了江边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临皋亭,还是当地市长因欣赏苏轼才华给借住的。
虽然房子潮湿闷热、拥挤不堪,但是苏轼说:“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什么意思呢?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苏轼说:“我这房子虽然破旧,但是我这是江景房,我出门走个几十步就是江,江里的水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峨眉山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漱那都用的是江水,而且这江上的山、水、风、月现在都是我的。我听说那个范子丰造了一个很豪华的园子?和我这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用缴税罢了!”可以说是迷之乐观了。
住的问题是解决了,吃饭上却眼看要揭不开锅了。还好在朋友的帮助下,向政府申请了一块约50亩的荒地。这块荒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苏轼就给这块荒地起名为“东坡”,还自己号称“东坡居士”。这之后,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手,带领全家一起搞“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丰收的时候,苏轼一口气写了《东坡八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啊。
粮食问题解决了,刚好就在坡地对面顺便盖几间房子,盖成之日大雪纷飞,正好那就给房子起名叫“雪堂”。“居不可无竹”,那就在房子旁边种上一片竹子,顺带还种了其他的花草,还说这是自己的书房,闲时就在里面画画《枯木怪石图》,写写《寒食帖》,再顺便自恋地感慨一句:“呀!我可能是陶渊明转世呢!”真是将打不倒的小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吃货的他,还自己研制起了美食。虽然他吃不起富人吃的羊肉,只能吃穷人都不乐意吃的猪肉,但是苏轼愣是用这猪肉做出了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
还写了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啥意思呢?苏轼先是交代了东坡肉的做法,然后说:“有钱的人不肯吃,没钱的人不会吃,但是我知道怎么做好吃呀!早晨起来就吃个两碗,管他们呢,我自己先吃个爽快再说。”东坡肉
而没事干了,他就到处找乐子,跟周围的农民闲聊逗趣,吃到个很酥的饼就起名叫“为甚酥”,喝到加多了水的酒就叫这酒“错放水”,今天自己去赤壁游玩一下,写一首《念奴娇赤壁》,心情好了约朋友去赤壁耍一下再写篇《赤壁赋》,晚上睡不着觉再去赤壁逛一下写一篇《后赤壁赋》,结果都成了名作,妥妥把“人间不值”得过成了“人间太值得”。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赋都成了名篇、做的“东坡肉”成了经典美食,而“东坡”更是无人不知,“为甚酥”“错放水”成为了千古玩笑话,绘的《枯木怪石图》、写的《寒食帖》都成为了无价之宝。
谁能想到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都是苏轼在黄州时留下的呢?
所以,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他的诗词赋,更是他的豁达、他的气魄,他的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