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
罗胸怀:苏醒的村庄
张司边村是湖北省赤壁市23个贫困村之一。
在张司边村的韭菜岭上放眼望去,一条弯曲蔓延的乡村柏油公路,被两边的竹林和农田簇拥着伸向云烟深处。远处,青山环抱,绿水流翠;近处,农舍相依,万瓦如鳞;更近处是一个广场,广场一侧停车场,石桌石椅,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另一侧是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中心的楼顶上迎风飘扬,格外醒目。
走下韭菜岭就遇见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陈亚萍,她说,村里刚刚做完一场直播带货,前段时间受新冠疫情影响,村里的农产品滞销,采取这种形式弥补传统农产品营销的短板,效果非常明显。
陈亚萍不停地介绍着村里的果木基地,休闲农庄,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
随着她的讲述,一个个脱贫攻坚的故事呈现出来,让人感到,这里的村民虽是世世代代贫困相传,一旦遇到好的政策,生活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韭菜岭的韭菜一样,冬季地上部分虽然枯死,地下部分进入休眠,春天表土解冻后,那些韭菜像是苏醒过来似的,一遇春雨便一个劲地生长。
毫无疑问,张司边村就是一个在脱贫致富的春天苏醒的村庄。
一
说到张司边村的脱贫致富,就不得不说到村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的兴建。
张司边村是国家第五批传统村落,保留有原有的生活、生产设施,民居、碾坊、古桥、古树,一派古香古色,在年的时候,一部电影的外景地选在这里,一下子让这个与世隔绝、贫穷落后的村庄成了网红村。
水是农业经济的命脉,张司边村却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在缺水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很难发展起来,利用现有的资源,让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重新焕发生机,带动农副产品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无疑是张司边独有的优势。
村党支部书记刘弄璋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心想,只有发展乡村旅游,走农旅结合的路子,把游客引进来,才能把农副产品带出去,而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游客接待能力,就得修建一座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刘弄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村党支部一班人和村民后,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制定怎样的管理模式,如何规划经营,这些对世世代代务农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从未碰到过的问题。
一千元为一股,自愿入股,合股办一个合作社,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陈亚萍说,古村落比较集中的韭菜岭我们村的五组,我们先从五组开始实施,从而向其他几个组铺开,村民们你一股、我两股、他五股,结果全村98户筹集股金万,创办了劲森农林专业合作社。
启动资金算是解决了,在经营管理上,选举产生了九名股东代表,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不仅确定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还制定了合作社今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村里把修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这个项目,作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领头雁”,还将带动中药材种植业和康养业带动一系列产业发展。
然而成立这个合作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有的村民有顾虑,担心有风险,有的村民认为这个事可以干,但又不知道哪天有收益,不如夏种秋收的种植业来得快。为此,年7、8月间,村里先后召开了四次村民大会,十四次股东代表会,每次开会都讨论得非常激烈……
最后意见基本上达成一致,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这个项目将来一定能带来巨大收益,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退股,少数人选择了相信大多数人的智慧,也选择了刘弄璋的实干精神。在陈亚萍和村民的眼里,刘弄璋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他更加知道,干这样一个项目有可能走上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不干可能永远贫穷,也正是这样的理念强烈地驱使着大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向前走。
对于成立合作社这件事来说,陈亚萍可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人。她既是自愿入股的股东,又是村里的干部,为此,她以双重身份动员村组的村民并与各方展开商讨。她说;“把创办合作社和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的意义给每一位村民讲透,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参加与否则由村民自己选择。”陈亚萍的这番话,正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墙上写的那样:干什么先听群众说,干什么先由群众商,群众的事让干部去办,干的怎么样让群众来评。
对于陈亚萍的双重身份,有的村民并不是十分理解,有的股东说她是村干部,代表村里的利益,反过来也有人说,她是合作社的股东,代表的是合作社的利益。但事实证明,正是她的这种身份在村里与合作社之间,公平公正地捍卫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两者之间更加和谐,拧成一股绳,一条心奔小康。
修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多万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把中心建设起来,那只有“借鸡生蛋”,就是合作社在投入万基建款的同时,采用施工方带资建设的方式,破解资金不足的难题。
三年时间过去了,合作社成功创办,建起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继而开办了餐厅、农家乐、康养民居,不仅还清了所欠工程款,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困难,为原本一潭死水的张司边村合作经营注入了新的生机。
此举为村里的其他产业发展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标杆,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先后又成立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家建筑劳务公司。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就像一个火车头,带领着张司边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路奔跑着。其实,刘阳春、佘群东以及更多的村民,早就盼望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在振兴乡村经济中发挥“龙头”作用。
二
从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出来,车行两里地,就是刘阳春的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蓝莓果园。
一万多株蓝莓布满了起伏的山岗,行株有序,好像一条条等待腾飞的卧龙,令人欣喜;一颗颗蓝莓压满枝头,有的上面还挂着霜,有的已经成熟,晶莹透亮,让人垂涎欲滴。这个季节正是蓝莓成熟季,从城里来采摘蓝莓的游人,或是一二人,或是三四人,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好不惬意。
刘阳春经营的这片蓝莓果园,以前是一片荒山,现在果园面积有80亩土地,年引进蓝莓种植,今年预计产量可达到1.1万斤以上,预计产值达55万元左右。
对于刘阳春来说,在创办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初,他对果业种植并不内行,但他想到了省农业科学院。
年3月,刘阳春驱车多公里来到省农科院求教,专家了解他的来意,并对他携带的土壤样本进行检测后,给他推荐了桑葚、杨梅、蓝莓等几个品种,还表示农科院可以提供免费技术指导。
根据桑葚、杨梅、蓝莓的生长习性、种植和采摘要求,刘阳春最终选择了蓝莓种植,一个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四季采摘园的蓝图,也在他的心目中初具雏形。
蓝莓种植土壤不改良,后期再累也白忙。这句话揭示了土壤在蓝莓种植中的重要性。刘阳春从武汉回来后,先整地起垄,土地深翻50厘米以上,让土壤变得松软,日晒除菌,深翻后开始起垄,再改良土壤,蓝莓适应酸性土壤,他按每亩草炭土需用量从东北采购42吨草炭土。草炭土是一种有机肥料,能够保证土壤松软,减少土质板结、黏重,有利于蓝莓苗生长。
接着,省农科院的专家也被他请进了村子,进行现场指导。
一开始,刘阳春一百块钱一天请村民把垄距间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杂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前除后生,来来回回除了三个月的草。农科专家发现后说,果园有昆虫,有的会危害果苗生长,但杂草的气味可驱离昆虫,省去了农药灭杀不说,还可以提升果实的品质。
为了给蓝莓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刘阳春每天天没亮就在果园浇水。农科专家又提出了指导意见,张司边是一个缺水之地,人工浇水浪费大,土壤表层仅有少量水分,浸渍在树根中,要采用节水滴灌技术,不但投入不大,节约用水,减少劳力,而且保证整个树根的水分。
刘阳春一听是这个道理,正当刘阳春铺设好节水滴灌管网后,一场大旱袭来,虽说果园用水量大幅下降,但现在是无水可用,看着眼前的果园,不说有好的收成,如果旱情继续下去,怕是都会枯死。虽说村里的水塘有水,但承包给了村民养鱼,眼瞅着有水不能抽。无奈之下,刘阳春只有雇来运水车从十公里外的黄沙水库拉水,从早到晚,每天四趟,这一拉就是半个月。
终于等来了雨季,皮肤本就黝黑的刘阳春被晒得更加黝黑了。
果园第一年开摘的那天,刘阳春请来亲朋好友和村民们试吃,蓝莓颗粒小,大家有的一粒粒吃着,有的一口一把吃着,一位朋友手捧一把蓝莓一口吃了下去,惊讶地说,蓝莓一粒粒吃和一把把吃口感完全不一样。原来受光照影响,蓝莓有的熟了有的欠熟,所以同期采摘的蓝莓有的偏甜有的偏酸,一口吃下去口感更为奇特。朋友对刘阳春说,今天收获的甜美正是你昨天的辛酸换来的啊!
确实是这样,以前果园外是一条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是遇上连雨天,车辆也会深陷路中,如今告别了泥泞村道,柏油公路一直通到果园。回忆起这几年创业的经历,原本声音洪亮的刘阳春突然低沉起来。“家里人都在城里,我一人在这片荒山上,有时一个人吃方便面,有时去村里的人家里混上一顿。”沉默片刻后,刘阳春接着说:“现在好多了,有村里的扶持和村民的支持,还有农科专家的指导,一起都好了起来。”说罢,他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现在,刘阳春的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千村示范基地,在“研百项”“联百企”“进千村”“帮万户”“育千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帮扶下,解决了无技术、无保障的难点、堵点等问题,打通了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帮扶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科技与产业有效融合。
三
沿着乡间柏油公路,到村子的深处就是石龙湾。
张司边村原本没有叫石龙湾的地方,倒是有叫石龙头和酸枣湾的地方,当佘群东决定在家乡搞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时,分别把石龙头的“石龙”和酸枣湾的“湾”取出来进行组合,便有了石龙湾。
佘群东是土生土长的张司边人,长大后走出山村,在外打拼。
年10月间,佘群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佘群东心想,一个国家能够如此,自己也可以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尽一份微薄之力。
张司边村有丰富的林竹资源,森林覆盖面积达88%以上,自然生态保护完好,佘群东打起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主意。他的这个主意并不是伐林砍竹,且树林是天然生态林,禁止商品性采伐,他的这个主意是依托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在乡居、山居之类的民宿基础上加以提炼,打造山庄,搞生态休闲、度假项目,打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意。
年,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佘群东带着多万回到家乡,经过土地流转,很快拿到了近六百亩面积的山林和土地,接下来正如佘群东说的那样:“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每一次创业都是艰难的,对于佘群东来说也不例外,石龙湾每每发生一点点小小的改变,伴随而来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惊险,这种艰难却是佘群东万万没有想到的。
年7月,佘群东投资70万修建一条长达米的乡村公路,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这条路弯道多,岔口密,坡度大,施工难度相当大,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还有地质条件的影响。一天,挖掘机在阵阵轰鸣声的伴随下平整路面拓宽路基,谁知前方的杂草丛生中隐藏着危机,是一处松土,当重达30吨的挖掘机行驶在上面时,瞬间发生倾覆,好在佘群东等几个人躲闪快,避免了一场人身安全事故。
年5月,为了打造一处临水景观,需要抬高溪流水位,佘群东又开始筑坝围堰,由于路面窄,施工车辆在前方无法调头,满载石料、泥土的自卸车只能倒着缓缓驶向坝体进行充填。这项施工存在不确定的安全风险。前年有挖掘机倾覆事故的经验教训,这次工地请来专业工程施工人员不说,佘群东每次都跟随倒着驶进来的自卸车一直到坝体,还要到坝体边缘观察车辆的安全距离,确保安全,万一发生翻车、塌方等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年春夏之际,佘群东在石龙湾上游修建的小水库刚刚竣工,一场大雨,不期而遇,昼夜不息,这让佘群东急坏了,如果小水库被雨水冲毁,不仅前功尽弃,还将危及下游的坝体,这一夜,他一夜未眠,打着手电筒,每个小时巡查一次,尽管雨水漫过了水库,小水库安然无恙……
这几年是一路艰辛,但佘群东坚持下来了。他说,干一件事,贵在坚持,哪怕是在带动乡亲邻里一起脱贫起到点滴的作用也要干,退一步说,修路筑坝无疑是留给家乡的财富。
一句“留给家乡的财富”,佘群东说得很是平淡,但让人能感觉到,佘群东包括更多张司边村民一样,急切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改变山村的面貌。
目前,生态休闲旅游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开始接待游客。“下一步还将修建木屋别墅,养生客栈,森林氧吧等,实现年游客接待能力达到五千人次以上,解决村里部分劳动力就业,给村民每年增收90万元以上。”佘群东的满是信心地说着。
讲述中,佘群东突然把目光转向窗外,抬手指着不远处一片茂密的林子说,这里生长有楠木树、枫树、紫木树,朱木树,还有野樱花、野酸枣、板栗等等,春天满山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夏天极目碧绿,郁郁葱葱,秋天枫叶随风舞动,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到了冬天林子则是一片竭色,在银装素裹中变换着奇妙的景致。
在他的言语中,似乎让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给张司边村带来的美好未来。
欢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