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大福读史
公元48年,匈奴在东汉的打击下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
呼韩邪之孙率4万余人南下附汉后,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遂成为东汉帝国的重点打击对象。
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当时东亚气候已渐趋寒冷,而且这次气温下降是全球性的,呈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之势。
被寒冷干旱之气候摧残的漠北草原的载牧量急剧下降,北匈奴的游牧业已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常年迁徙的匈奴人显然注意到了西部的草场比东部繁茂。
实际上,即使匈奴单于故土难迁,也抵不过匈奴贵族们的频繁叛乱以及东胡遗族鲜卑人和乌桓人的轮番进攻。东汉王朝也没有错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公元89年,东汉联合鲜卑和南匈奴再次对北匈奴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攻击。史载,”窦宪、耿秉等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令中护军班固作铭,刻石勒功而还。“
可是,当北匈奴无迹可寻时,东汉帝国蓦然发现鲜卑人和乌桓人已然成了气候。相比散居在漠北的鲜卑人,已经渗透到华北平原的乌桓人对汉地的威胁更加严重。
公元90年东汉北疆势力图公元年,已经取代袁氏家族的曹操再也不能忍受乌桓插手中原事务,乃征集了精锐部队对乌桓发动了一场奔袭战。
蹋顿及其他乌桓头领猝不及防,激战中被曹军斩杀。战后,曹操将乌桓余部强行迁入塞内,并将他们的青壮征入军队。
乌桓的衰落让鲜卑捡了便宜,他们收容了逃散的乌桓人,并占据了乌桓人原来的牧地。至此,鲜卑接替了匈奴的权杖。
值得庆幸的是,彼时的鲜卑并不统一,各部之间仍然就地盘问题进行火并。当然,对汉地的掠夺也是他们重要的日常活动之一。
扫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