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第5集黄圣松教授主讲上一周我们的进度是谈到第四十六个姓氏范姓。范姓的部分我们后面的历史名人,我们还没有提到,所以我们接下来再来看到历史名人的部分。范姓,前面我有没有讲到?有,只是历史名人还没讲,没有错,范姓的历史名人一定要提的就是这一位范蠡。蠡有两个读音,当作人名的时候我们要把它读成三声。有一句成语叫做“以蠡测海,以管窥天”,那个蠡要念作二声。所以它有两个读音,这边要读作三声。范蠡其实大家都对他蛮熟悉的,其实他就是辅佐越王勾践复国成功的一位大臣。他自己本身也早年从事政治,所以才能够在越王的身边担任朝臣。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应该蛮熟悉的,就是因为被亡国之后,所以勾践被贬为奴隶,留在夫差的身边。夫差其实大可一刀把他给杀了,可是他却把他贬为奴隶,让勾践在他身旁受尽很多的折磨,受尽很多的侮辱。所以勾践后来才得到了一个机会,最后才回到自己的乡里,希望能够重新复国。就在范蠡还有另外一位大臣叫做文种,两个人的协助之下,终于十年深居,十年教训,复国成功了。后来复国成功之后,当然越王勾践就大封功臣,可是范蠡在这个时候却萌生退意,因为他知道他们的老板勾践,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这句话大家应该会觉得有点奇怪,我们不应该是同甘共苦吗?为什么勾践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也就是以往很多的君王,他们在打天下的过程里面,跟他的兄弟们非常的刻苦,然后一起努力,可是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这些有成就的君王,却害怕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会反目成仇,所以他就必须怎么样?必须要动刀子一一除去这些功臣。所以我们在古往今来很多的开国君王,都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先前我们提到的朱元璋也是,勾践的确后来也是如此。所以当时范蠡就劝文种,他说我要归隐山林了,是不是文大夫你也跟我一样,我们从此就退出政坛。文种他相对跟范蠡来讲,他是对权位是比较恋栈的,所以他说应该大王不会如此的凶狠。范蠡就跟文种说,他说他自己会看一点面相,下面这段记载是记载在《史记》里面的,我用白话文说出来,他说勾践的面相嘴巴尖尖的,就嘴巴这个地方比较尖,然后脖子很长,跟我们一般人的比例稍稍的比较长一些,胸骨很突出,就是他这个胸,胸骨,肋骨这个地方是比较凸出的,所以以这样的面相来讲就是会啄,我们讲他会去啄伤人。这个啄当然是一个比喻。所以这样子的面相用啄这个字的话,大概我们知道,这种面相是比较像哪一种动物?鸟类,而且是猛禽,像老鹰、鹫,所以他会去啄伤人。所以依照他的判断,勾践恐怕容不下我们这一班功臣。文种当然不置可否。范蠡劝了两次之后,他发现文种大概还是不愿意离开,所以他就归隐山林了。果然文种留在朝廷里面没多久,勾践就帮他安了一个罪名,最后就把他给杀了,甚至于还抄了他的家。范蠡他离开之后,他就云游四海去了。后来他就急流勇退,而且化名为鸱夷子皮。原本只是云游四海,后来就定居在定陶这个地方,然后也改名换姓,所以我们在文献上面称他叫做陶朱,后面那个公,陶朱公那个公事实上是一个敬称,因为他后来落脚在定陶,所以化名为陶,然后改名字叫做朱。然后做了生意,据说他曾经赚了三次大笔的财富,然后又把它用来济世救人,所以他的财产可以挥之即去呼之即来,是很能经商的一位人物。所以后来大家都称他为财神,或者是商圣,所以有这么一个典故。在民间还有一个很浪漫的说法,说范蠡不是一个人云游四海,他还带了女伴,这位女伴是谁?就是西施。因为按照典籍的记载,西施当年就是范蠡发掘,然后经过培训之后送到吴国去。所以如果我们要说中国最早的女间谍,西施大概是榜上有名。因为她是被赋予任务的,她要去腐化夫差的,让他从最基础的地方,就是君王的思想,君王的生活,去开始腐败。所以西施算是立了头功,因为这个美人计用得非常的到位。所以吴国倾覆之后,后来西施也就沦落江湖。所以范蠡觉得他对西施有一分责任,所以后来就有一个浪漫爱情的美满大结局,就是带着她,后来两个人就终成眷属了。当然后面这个部分不可考,可是民间这个说法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这是范蠡的故事。再来第二位范宁。这个宁我们在文献里面,还可以写成另外下半部改成使用的用的这个甯。这个甯它也有两个读音,如果是当作姓氏的时候,我们就要念作ㄋㄧㄥˋ。倩女幽魂里面那位男主角叫甯采臣,然后台湾也有一位女艺人叫做张钧甯。所以它有两个读音。如果是另外一个读音,就等同于安宁的宁,这个读音跟意思是一样的。范宁是东晋的大儒,经学家,他最重要的功绩就是,他撰写了《春秋谷梁传集解》,是春秋三传里面《谷梁传》最早的一个集解,所以对于中国经学史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贡献。在春秋三传来讲,大致上《谷梁传》的发展是比较受到限制的。因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它比较内容丰富,有几十万字之多,而且里面有很多的文学材料,然后史料也非常的充足,所以我们现在在大学里面,如果去开春秋这门课,主要的课程内容还是以《左传》为主。三传的另外一传《公羊传》,它也受到比较大的重视。因为虽然《公羊》跟《谷梁》,它们的性质比较雷同,都是用来解经,但是从分量上来讲的话,《公羊》的分量足足是《谷梁》的一倍,所以就两个性质相同的典籍来看,《公羊》还是普遍受到瞩目的,所以《谷梁》就比较寂寞一些了,研究《谷梁》的人也相对的比较少。但是它还是可以补充春秋的《左传》,还有春秋的《公羊》的不足,还是有它存在的一个贡献。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跳过了范晔。我们看到第四位,谈到范姓的历史名人,也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范仲淹了。范仲淹是北宋人,是一位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其实范仲淹早年的生活也是蛮崎岖坎坷的,因为他的父亲很早就过往了,所以母亲为了要拉拔孩子长大,一个女人家在当时生活不容易,所以趁着自己还年轻,而且也有人说媒,后来她就改嫁。范仲淹的继父姓朱,所以他自己也就曾经改名叫做朱说,那个说明的说我们要把它读成ㄩㄝˋ,喜悦的悦,因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范仲淹他自己也很努力,所以苦读,然后勤学,最后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会苦读勤学?因为后来他辗转知道他自己的身世了,他希望能够让母亲能够回归本家。所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之后,然后在跟他的继父禀报之后,继父也能够了解他的孝心,所以范仲淹又改回他本家的姓氏,改回他原来的初名,接着他就带着母亲回到他的祖籍地,就把这段关系很圆满的把它完成了。奉养母亲之后,他自己在政坛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可睹,各位看到他一路上,其实经历非常的丰沛。而且他自己允文允武,不仅在文学上的造诣,在政坛上面的贡献是很大的。甚至于因为他研读兵书的关系,以宋朝当时的国政,基本上就是重文轻武,即便是武官,都还是要由文人来担纲,所以朝廷认为,范仲淹虽然说是文人出身,可是因为熟读兵书,所以也派他到边关去镇守。范仲淹也不负所望,他不管在西北,在东北,镇守边关的时候都能够严守关防,所以让边关的那些常常叩边的少数民族都为之恐惧,甚至于西夏人还敬称他叫小范老子。这个老子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爸爸,这个老子就是我们称什么什么爷,什么什么爷,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范爷范爷的意思,对他是非常的敬畏的。所以因为他自己既有文治又有武功,所以后来朝廷又把他请回到中央,然后给予非常高的职级,叫做参知政事。这个参知政事就是等同于一般我们所谓的宰相,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具有宰相位置的可能有几位朝臣,所以他们是共同领导的一个领导梯队,所以当时权力很大。一般人到了这样的位置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的故事,手握重权,接下来就是结党营私,可是范仲淹不是,范仲淹跟很多人的交情都是君子之交,我们都知道君子之交是淡如水,所以他拿捏人际的分寸是非常到位的。而且他所谓的结党营私,并不是用在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财富,而是什么?而是提拔人才,所以他提拔的很多人才,像后来的欧阳修等等这些人,其实都是范仲淹提拔的,为朝廷带来一股清流。范仲淹他提拔人才,可是他又不把他们做为自己的门生,他总是告诫这些他提拔的人才,我提拔你们是为国举才,你们不需要跟我同声一气,我有不对的地方,请你随时指正我,纠正我。所以范仲淹的这个格局之高,连当世当时北宋的政坛,大家谈到他都是竖起大拇指,所以当时就称他叫做风流宰相。风流这个词汇不是我们现在的风流,我们现在讲风流是讲这个男性在外面处处留情,然后有很多女朋友,有很多情爱的纠葛,在古文的风流事实上是风流倜傥的那个风流,也就是说他很潇洒,很率真,不恋战栈位,这个风流的古今的意思是不太相同的。范仲淹在文坛上面,最值得大家钦服的一篇文章,大家都应该有读过,就是〈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有这两句话是最有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展现出了范仲淹的高度,在天底下的人还没有忧愁之前,我已经开始在忧愁了;当天底下的人都已经快乐了,我才能够快乐,所以他忧国忧民之情,凝练在这两句话里面,为后世所称颂。最后我请大家帮我改一个错字,就是范后面,后人有为范仲淹的文章诗歌,把它做了集结,这本文集叫做《范文正公文集》,这个“范”请帮我改一下。接下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彭姓,彭姓其实也是在中国大陆,在台湾人口也算相当多,在台湾也排到了三十五个大姓。在台湾,彭姓绝大部分,超过一半的比例,大概都是客家族群,所以这个也是标志,这个客家族群的姓氏之一。彭姓据说它是出自于黄帝,起源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说彭姓是黄帝的后代,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代有八种姓氏,彭姓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一个来源。另外一个说法是,彭姓是祝融的弟弟吴回的后代,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受封在彭这个地方。据说他因为献一碗野鸡汤给了上帝,上帝很高兴,就便赏赐他长生不老,所以这位献野鸡汤的人,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彭祖,据说他活了八百多岁。当然这个说法是民间的流传。人类能不能够活到八百多岁?这个大概科学家是存疑。但是如果就古代的一些文献来看,人要能够活到一百岁以上,其实是不难的,其实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都没有办法活到一百岁以上?所以我们对那些能够活到一百岁以上的人称之为人瑞,因为他是很稀罕的,是很不同的。现在一般的平均寿命在台湾,大概七十多岁,快接近八十岁了。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的人很年轻就过往了。为什么古人活到一百多岁,反而比较容易,现在反而比较不容易?当然问题很多,有很多造成这样的改变。我个人还是觉得,可能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彭祖八百多岁这个说法,虽然说是民间的一个流传,但是我们也不排除有那个可能性,对不对?所以我们就了解彭祖八百岁,有此一说。至于说上帝因为有一碗野鸡汤,而给彭祖长生不老,大家可能会觉得上帝也太偏袒了。在文献里面所讲的上帝,其实跟我们西洋的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意涵不能够完全划上等号。那是因为在十八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他希望能够介绍西方的宗教到中国来,所以他在翻译的时候,就从古代的文献里面,找到了一个可以对应的词汇,就叫做帝,或者叫上帝,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把他称之为上帝。可是宗教的上帝,跟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观的那个上帝,它其实还是有点不太相同的,所以要跟各位来做一个说明。我们在中国传统的上帝,其实他是有七情六欲的,他也是会受到煽动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去祝祷上帝,我们去祝祷,我们去敬献,事实上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就是贿赂,贿赂上帝。如果你呈现的贡品祭品,能够博得他的欢心,他就可以转变他对你的观感,赐福于你,或者是帮你消冤解孽。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他还是有人的情欲在里头。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就跟我们所理想上的,宗教所谓的大公无私的,公正不阿的那个上帝,还是有一点不太一样。可是还是会有人说,那些仙佛、上帝他们也都慈悲为怀,所以他们也会网开一面。当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不失是一个角度。但是我要回归到比较学术的角度来看,其实在中国传统的上帝,跟宗教所谈到的上帝,他在程度上面,在层次上面,还是有一点差别。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彭姓的迁徙的分布,就请各位来自行参看。堂号的地方有一个可祖堂、长寿堂。彭姓的这两个堂号,其实它的典故来源都跟彭祖有关。因为彭祖长寿,有八百多岁,所以以长寿堂为名。可祖,就是可以效法这位先祖的意思,所以这个祖它有一点转品,当动词来用的这个成分,就是希望彭姓的后代子孙,都可以效法他们的祖先彭祖,都可以养生,能够好好的关照自己的性命,可以跟他们的祖先一样,可以活到八百多岁。可是活到八百多岁,其实我个人觉得是蛮寂寞的一件事情,各位有没有想到?不要说八百多岁,一百多岁我都觉得其实是一件蛮残忍的事情,蛮寂寞的事情,因为你看着你的孩子,甚至于你的孙子,你所认识的人一个一个离开身边,奉养你的可能是你的曾孙了,可能是你的玄孙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一个老人家的情感来讲的话,其实它是一个蛮怎么讲?蛮残忍的事情,真的是蛮残忍的,因为他熟悉的一切已经一一的远离他。所以我觉得人活的刚刚好就好,不要太过于追求说,一定要活到一百多岁,一百二十岁,人的价值不在于长短。我们这几周来也分享了我自己的观点,人的价值就是,你在你几十年的短短的生命里面,你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所以重点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高度。生命的高度就呈现在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所以我们愈重视我们的高度,我们的生命就会活得愈精彩。所以我曾经认识一位老人家,他最后往生的时候,如果我没有记错,是一百二十一岁,在台湾,前几年才往生。他跟我们闲谈的时候,其实就透露了这种寂寞,因为现在在奉养他,到最后奉养他的是他的曾孙,可是他曾孙也年纪不小了,所以他的孩子,当然他的夫人更早就离开了,他的孩子、他的孙子都已经不在世了,一百二十多岁,其实还是蛮残忍的。最后他离开的时候是非常安详的离开。我自己的舅公也活到一百零三岁,我这位舅公是在美浓做蓝衫的老师傅,如果大家上网的话应该可以看得到,他的名字叫做谢锦来,这是我的亲舅公。一百零三岁的这位老人家,他也是很安详的离开人世。他是有一天下午去睡午觉,睡午觉睡到了四点多,我这位表婶,就是我这位舅公的媳妇,她要去叫我舅公起来,敲了门也没有回应,然后推门进去喊了两声,还是没回应,她就稍微推了一下,才发现没有反应了,然后摸摸鼻息,已经断气了。什么时候断气不知道,就是在午觉,睡午觉的时候,就很安详的离开了。所以人世间,其实到了一定的年纪的时候,我们都说五福临门,这五福里面有一福就是什么?就是讲最后临终的时候,能够没有牵挂,能够不受痛苦。所以闽南话就说,人老的时候就是求一个好死,(闽南语),这个好死就是临终可以很安详的。所以我这位舅公非常的福气,子孙满堂,而且最后临终的时候也走得很安详。我们再往下看,彭姓的历史名人有一位彭越。这位彭越,其实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开国的功臣,所以刘邦对他也非常的厚待,也封了侯爵,甚至于后来还晋封为梁王。彭越跟韩信、跟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可是问题来了,当国家底定之后,这些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就变成是皇帝的眼中钉、背中刺,所以非得要拔除而后快,因为如果这些人还在,他总是隐隐有一种威胁感,所以就开始罗织彭越的罪名。最后就被告发他谋反,最后刘邦以说彭越反形已具,最后诛灭他三族。这三族是哪三族?当然文献上面有几种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就是父族、母族、妻族,就是他父亲这边的亲戚,母亲这边的亲戚,还有他夫人,他太太那边的亲戚,也都一起诛杀,这个就是灭三族。到了后来,更有所谓的灭九族、诛九族的说法,诛九族是哪九族?有些年轻朋友听到灭九族、诛九族,当然他们开玩笑的,他说,老师我知道,就是阿美族、布农族,原住民,当然那是开玩笑的。九族当然也有几个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就是以我为中心,往上推四代,往下推四代,这个就是九族。我的父亲,我们称之为父。父亲的父亲为祖。祖父的父亲我们称什么?曾祖。曾祖的父亲呢?高祖。往下推四代,我的儿子为子,子的子称为孙,孙的子称之为曾孙。曾孙的儿子称之为,大家都没有被骗,很多学生都说,如果以刚刚我们谈的那个祖往后推,所以曾孙的子是高孙,不是高孙,因为高是一种敬称,所以我们对上可以称为高,可是对下不能够称高孙,所以曾孙的子叫做玄孙。所以这个就是九族。大家会说,如果祖先不是高寿的话,你还在世的时候,曾祖搞不好都已经不在世了,更何况是高祖?所以这个九族好像有点是徒具形式;或者是你的子孙,如果没有繁衍那么快速的话,也没有所谓的曾孙、玄孙。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就是他从你的高祖父那一代开始往下牵连,所以只要是跟你从高祖父那一代有血缘关系的,统统都一网打尽,了解,不是只有你自己这一支、这一房的子孙亲戚而已,它会牵连到跟你高祖父有血缘关系的,所有的人一起牵连,所以罗织打击的面是很大的。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这是诛九族。当然到了明朝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案子,这个等一下,我们在后面提到方姓的时候,我们再来详谈。方孝孺他还被诛十族,他还多了一族,多那一族是哪一族?师友,就是教过你的老师,还有在学堂里面一起上过课的同学,也一起被牵连。所以那个扩大打击的面,的确是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只要是同学堂的,统统都被牵连进去了。方孝孺那个案子总共牵连了,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八百多人,所以那个打击的面是非常大。彭越也因为被诬以谋反,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当然彭姓的历史人物还有,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再多做介绍。我们看到下面第四十八个姓氏郎姓。郎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也都没有进入到前一百大。郎姓的起源是来自于姬姓,周朝时候有鲁国的国君,鲁懿公的孙子叫做费伯。费这个字我们在古文献里面,我还是建议我们都把它读成ㄅㄧˋ,ㄅㄧˋ伯。费伯他曾经率部队驻扎在郎这个地方,因为驻扎的时间也久了,所以费伯的族人有一部分,也就留在了郎这个地方,在那个地方繁衍生息,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所以郎姓其实是鲁国的公族姬姓的分支。迁徙分布的地方,我们就请各位稍稍的看一下就可以了。其实也有少数民族在融入汉族,汉化之后也有改姓为郎的,所以郎姓的来源也不是纯粹都是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的苗裔在里面。我们看到郎姓的历史名人有两位,第一位我就请大家自己参看就可以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就比较集中来聊一聊第二位郎廷佐。郎廷佐何许人也?大家对他好像也都蛮陌生的,其实他在政治上面,当然没有像其他的历史人物这么的有丰功伟业,可是他值得后世来敬仰的,就是后面这个事迹。他曾经担任江西总督,他对于江西的瓷器制造进行了改良。我们都知道江西有一个古瓷重镇,是哪里?景德镇,所以在景德镇它从宋朝开始,就已经以制窑闻名了,制陶器为名,制瓷器为名,所以景德镇在当地来讲,陶瓷业是非常发达的,而且有几百年的历史。郎廷佐因为江西总督任内,他也很看重工艺技术的提升,所以他就主导了改良的计划,将当时制瓷的技术有长足的进步。而且还扩大行销,让江西的陶瓷,不仅在省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甚至于还行销全国。甚至于我们看到有很多到西方去的瓷器,也都是从景德镇出去,也都是在郎廷佐扩大行销的网络之后,开始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是四十八郎姓。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四十九个鲁姓。鲁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鲁姓起源于周代,周公旦的长子叫伯禽,他受封于鲁国,是鲁国的始封君。周公我们都知道,他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西周初年朝廷的重权要员,他跟另外一位兄弟召公,共同来辅佐周成王,因为功劳的关系,所以周成王封周公的长子伯禽到鲁国。除了伯禽这一支之外,周公其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陆陆续续封在其他的国家。所以我们先前在介绍其他姓氏的时候,也都有提到,这些姓氏的源头其实都是周公之子。所以鲁国在春秋战国是东方重要的国家,到了战国后期被楚国给灭了。鲁国的公族子孙为了要纪念故国,就以鲁为姓。所以鲁也是从姬姓分支而来的。我们看到下面历史名人的部分,谈到姓鲁的历史名人,大概大家心里面想到的第一位就是鲁班。鲁班他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是著名的工匠,所以他也是以鲁做为姓氏。它有另外一个“班”的写法,是写成一般的般,所以我们这两个鲁班(般)都可以并存。除了这两个鲁班(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文献称他叫做公输般。公输般我写一下,讲的也是鲁班,这位也是鲁班。我们在成语里面有一个“班门弄斧”,那个班门讲的就是鲁班。鲁班他是一个能工巧匠,制造了很多的攻城、一些舟站等器械,而且还创造了有机关设置的一个木马车。这个木马车也有人说,其实就是后来诸葛亮,他在蜀汉屯守边疆的时候所发明的,那个什么?那个词一下子忘了,木牛流马,对不对?我应该没有讲错,木牛流马,他是跟鲁班有同一个机关设备。还发明了像曲尺、墨斗等等工具。所以对后世来讲,只要是跟工艺相关的都奉鲁班为祖师爷。第二位我们来介绍是鲁肃,鲁肃他是三国时代东吴的一位大臣。他原本跟东吴也没有很深的关联,就是在一个风云际会的场合,然后就跟周瑜认识,而且跟周瑜也就成了莫逆之交。我们都知道周瑜他跟东吴孙家是有姻亲关系,也就是因为周瑜的关系,所以他就投效了东吴的阵营。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本来东吴的群臣都主张要投降曹操,只有周瑜跟鲁肃他们力排众议要主战,而且建议跟刘备一起结盟,然后两个阵营共同来抵拒曹操南下,最后也扭转了局势,以少击众,赢得了赤壁之战,然后也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鲁肃也因为战功屡屡,所以也提升到很高的位阶。后来他因为要去跟关羽,当时他镇守荆州,他要去向关羽把荆州给要回来,可是后来这个失败,所以让他留下一个缺憾。这个事情也对他影响甚大,所以没隔多久的时间他就往生了,很年轻,才四十六岁,他就往生了。所以不仅孙权对鲁肃非常的敬重,亲自扶棺,甚至于连诸葛亮也都发讣文为他哀悼,所以鲁肃在三国时代,尤其在南方的两个阵营,是举足轻重的一位大臣。在《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也非常的丰富。这是鲁姓的介绍。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五十个姓氏,这个姓氏很多人都把它念作了三声,其实要念作二声,读作ㄨㄟˊ才正确。韦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韦姓的远祖是起源于夏代,先前我们介绍了少康中兴的少康,少康也别封他的子孙元哲,在豕韦这个地方。后来元哲这一支就以豕韦为姓氏,因为豕韦是复姓,然后逐步的后来就发展成为单姓,成为了韦这个姓氏。除了他的远祖是从少康这一支衍派而来之外,我们看到迁徙分布的这个地方,还有另外一支韦姓它是从韩姓而来的。就是西汉初年韩信,汉初三杰的韩信被杀之后,萧何,我们先前也讲过这段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协助吕后去杀害了韩信,可是萧何他内心还是愧对韩信,所以他也暗中帮助韩信的儿子,藏到了南粤来。这所谓的南粤,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广东这一带。因为当时汉朝初年的时候,主要汉朝可控制的范围,只有到长江以南的,大概是现在我们讲的江西的南部,湖南的南部这一带,再往下过了五岭,到了所谓的岭南,还有像现在的福建这一带,事实上他们的势力还没有到达。所以当时萧何就辗转把韩信的子孙,就把他送到了南粤来,希望能够为韩信留下一支血脉。为了要躲避官方的追缉,所以韩姓后来在南方,它就把韩这个字省掉了一半,就有韦这个字在后来南方流转。后来也因为要在地化,所以也跟很多的少数民族通婚。尤其在壮族就有很多姓韦的,他们就相信,他们的始祖就是韩信的子孙躲祸,到南方来的这一支发展而成的。除了这一支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也改了汉姓韦姓。这个部分就请大家来参看。我们看到堂号的地方,堂号有两个,这两个堂号其实都是后来韦姓,它在几个地方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望族,所以就以当地的郡望为堂号,所以像第二这个京兆堂,就是因为在京兆发展,所以以郡望为堂号。我们看到还有一个扶阳堂,这个扶阳堂是西汉的大儒韦贤,因为他受封为扶阳侯,所以子孙就以这位先祖他的侯爵的名称做为堂号。这样的堂号的起源,我们在先前也看到好多个例子。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大致上堂号的来由,要么就是当地的郡望发展,因为繁衍很多,所以以郡望为堂号,再来就是受封的侯爵、王爵,以他的封地名为堂号,还有一些就是以祖先的事迹为堂号,大概不出这三种状况。历史人物我们介绍两位,这两位其实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第一位是唐朝的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大家对他可能没有那么的了解,因为他以写景还有描写隐逸生活为主,诗风也是恬淡高远。在唐朝,像这种田园派、山水派的文学健将非常的多,韦应物因为他不在盛唐,所以大家对他的了解就不如像孟浩然,像王维这么的熟悉。韦应物的诗歌,其实在唐代也是非常受到欢迎,后世对他的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