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背景
寒假时妈妈买了四大名著,目前已读完《西游记》。
妈妈还教我绘制思维导图来学字词句。
内容一:《西游记》介绍《西游记》产生于明代,是吴承恩所作,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要人物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以及白龙马。故事从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写到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历尽艰辛,降妖伏魔,扶善除恶,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该书主要有《石猴出世》、《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等十七个故事主线。
该书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奇异风俗,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在阅读过程中,我在“书海拾贝”上记录不少生字、好词、好句。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章节,我可以给大声地给大家朗读一段。爸爸妈妈要求我阅读的时候要大声地指读,尝试有感情地去朗读。他们还给我讲述了不少关于《西游记》的名言名句。
内容二:《西游记》读后感(一)梁溢彬读后感
《西游记》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籍,有1只动物叫白龙马,它是唐僧的坐骑;还有4个主人公。唐僧:十分善良有爱,但是能力有限。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急躁但讲义气。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爱贪小便宜,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沙僧:忠厚老实、勤奋踏实,但没有大师兄、二师兄那么好的本领。
(二)爸爸/妈妈读后感
向《西游记》学习如何培养优秀孩子:信、嗔、贪、痴、体
1、唐僧的“信”:坚定的信念,宁可向西一步死,绝不向东半步生。那我们要向孩子脑海中植入坚定的信念:我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2、孙悟空的“嗔”:不服输!我一定可以!我能赢!我可以再来一次。
3、猪八戒的“贪”:我一定要多学一点,多学点兴趣爱好,哪怕是体育。
4、沙僧的“痴”:忠实、踏实、老师这样优秀的品质。
5、白龙马的“体”: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吃好、睡好、学好。
(三)朗读《三打白骨精》
1、梁溢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三打白骨精》一段落。
2、亲子讨论:
爸爸/妈妈:孙悟空不听话的时候,师傅会对他做什么呢?
彬彬:念紧箍咒。
爸爸/妈妈:那你觉得唐僧对孙悟空念紧箍咒是好还是坏呢?
彬彬:多数情况下是好事,因为孙悟空有时候太急躁会犯错误。
爸爸/妈妈:对的,孙悟空本领是很大,但是他还不太懂得自己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还是需要唐僧这位师傅指导他,做他的引路人。而在唐僧的心里,他非常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而且他有坚定的信念一定可以做到。他不仅能够管住自己,而且还可以管住三个徒弟,带领好小团队走向成功。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唐僧是师傅了吧?
彬彬:嗯,懂了。
爸爸/妈妈:彬彬,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希望你逐步懂得管住自己,学会自主、积极地学习,让爸爸、妈妈、老师少给你“念紧箍咒”。
内容三:浅谈阅读技巧养成(一)大声朗读有哪些好处?
大声朗读是一种本领,要从小孩子抓起,让孩子平时多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大声朗读又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一、可以开发右脑。
大声朗读是一种好习惯,因为朗读读出来的声音正是被我们自己所欣赏了,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有利于我们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对右脑发育有帮助。
二、可以改变性格。
对于一些内向的人来说,我们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让我们的性格有所改变,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就会充满我们的全身,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作为。
三、有助于进步。
我们对于学习来说,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都学的很好,有的孩子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其实完全可以尝试从大声朗读开始,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四、更深入理解。
如果我们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刺激,可以让我们对所读文章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更深刻的记忆。
五、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孩子在大声朗读的时候,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否则是无法做到朗读的流畅,所以,在大脑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当然可以对于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六、帮助形成语感。
学习语文和英语,都需要有足够的语感,因此,我们应该多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对于一些固定的句式,或者是优美的句子,都会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七、提高写作能力。
大声的朗读课文,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在这种大声朗读的时候,自然就是学习的过程,而朗读自己的作品会让我们不断完善修改。
(二)培养大声朗读的妙招?
一、鼓励孩子自己挑选书籍
除了孩子课本上的必读文章之外,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自己挑选书籍,这样孩子不会特别抵触大声朗读,反而是主动地、带有兴趣地参与。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孩子整套整套地对书本进行朗诵,毕竟每一本书都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其粗糙的部分。对孩子来说,在他独自挑选书籍时,也需要去粗求精找到适合自己年龄和心智的文章。
二、读前要先理解
大声朗读不是为了死读书而读书,盲目着急的开始,囫囵吞枣的过程,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朗读之前,家长要更多地参与进来,帮孩子一起做好功课。比如文章中的生字、多音字、多义字,先学会它们的读音,理解其在本篇的含义;比如对于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先大致进行了解;比如孩子因为阅历有限不能感知文章某些句子的意思,家长就要带着孩子来梳理一下,让孩子尝试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读。
三、每天固定时间,固定时长
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所以大声朗读这个习惯要让孩子学会坚持下去。选一个父母孩子都方便的固定时间,每天到点便雷打不动地开始大声朗读,这样可以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让孩子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要特别用心才行。
四、读后要有思考
在孩子读完书之后,给孩子准备好热水润嗓子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平缓心情,逐步走入正常说话状态。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读完这一段或是这一篇文章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三)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一、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朗读正确,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要读得正确,必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
看一句话读一句话。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地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
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通过在读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五、会适当运用朗读技巧。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四)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总结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学习变得轻松,思考问题系统化。用思维导图用于预习,可以提高预习的效果;用于复习,可以查漏补缺。
操作方法
01思维导图的构建模式,都是先确定一个中心主题,引出子主题,对子主题再分层次。
02用最简洁的语言确定要画的知识点主题。
03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04应用思维导图方便我们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是关键。思维导图完成以后,不断的反思、总结,思维导图才能越画越好。
在寒假里,我们尝试去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识字、组词、造句练习。
END撰稿:一(2)班梁溢彬家长
摄影:一(2)班梁溢彬家长
审核:瞿丽敏冯佳
发布:傅玲丽
这一行是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