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酒是开展古代社会文化研究的一个标志性元素。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经常以酒为比兴、以酒为寄托,其中尤其以唐宋两代最为知名。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了大量以醉酒为题材的名篇,宋代诗人苏轼更是以酒会友,达到了亦醉亦醒的超我境界。
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无论是酿酒机构的设置、酿酒技术的提高、酒类品种的增加还是社会酒文化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经济文化都高度繁荣的一段历史时期,知晓宋朝酿酒业及酒文化的发展,对帮助我们掌握整个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宋代酿酒业的发展与革新
1、宋以前的酿酒技艺
据史料可知,最迟在商朝时期,中国古人便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发酵技术,并带有目的性的将谷物与果实发酵转化成酒液。在此之后的数千年时间里,中国古人始终摸索着推动酿酒行业的发展,并诞生出许多在当时颇为先进的酿酒技艺。
例如,想要酿酒就需要通过人为手段获得酵母菌。这一生物学中的概念,早在魏晋时期便已经被中国古人掌握。例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书》,就已经提到这种人工获取酵母菌的酿酒工艺。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古人开始追求酒液的纯正以及酒力的增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酿酒技术必然需要得到突破。于是,人们逐渐掌握利用酒曲来酿酒的技术。经由酒曲酿造而成的酒液,其酒精浓度确实有了很大提升。可是,酒液中的微生物较多,发酵酒液难以保存持久。
因此,等到唐朝时期,中国古人发明出“火迫法”,即利用高温火焰加热灭菌,以达到延长酒液保存时间的酿酒技术。经由“火迫法”酿制而成的酒液,在古籍史料中被称为“烧酒”。如今我们非常熟悉的“剑南春”,就是唐朝时期烧酒的一个品类。
2、宋时期的酿酒技艺
关于宋朝时期的酿酒技艺,在《宋史·食货志·酒》中有非常详细地记载。例如,根据史料可知,宋人不仅精通唐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火迫法”酿酒技术,还掌握了一种新式的收酒方式,即将饱含酒液的槽悬空搁置,并利用小棍以作导流,看起来就像是蒸馏酒一样。
只不过,关于宋朝时期是否出现蒸馏酒的技术工艺,时至今日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例如,有学者以宋金时期考古挖掘的蒸馏铜器,论证南宋时期中国已经掌握酿酒技术。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考古出土的铜器并不能看作是酿酒器具,毕竟在中国古籍中大幅出现蒸馏酒的文字记载,是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的。
总而言之,无论宋朝时期蒸馏技术是否已经出现,宋朝时期酿酒技艺的高超是不置可否的。桂花、蔬菜、水果甚至肉类,在宋朝时期都可以被当作酿酒的材料,以“白羊酒”为例,就是宋人将羯羊肉、糯米和酒曲一同酿制而成的高档美酒。
在宋以后,元朝、明朝乃至清朝初期,蒸馏技艺尚未大规模流行时,古人的酿酒技艺基本都是沿袭宋代的酿酒水准,直至蒸馏工艺广为流行并大规模抢占市场以后,传统的发酵酒这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宋代繁荣的酒文化
1、独特的酒楼文化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置“坊市”、“夜禁”政策,商人每日在何时做生意、起始时间都受到严格地限制。在深夜,寻常百姓想要在外寻欢作乐一般是不被允许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限令影响了酒产业的发展。
宋朝时期连年对外征战,政府财政收入不足,为了拓宽财政收入,宋朝放宽民间酿酒限制,并颁布与之相对应的酿酒课税。于是,民间酿酒、卖酒之风盛行,以至于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店,店中都能搬出几坛精心酿制的美酒。
这一点,无论是在描述宋朝时期社会风貌的诗歌,还是那幅著名的画卷《清明上河图》中都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时期,酒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酒楼,堪称反映宋朝城市发展、繁荣及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词汇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出现,著名诗人李白就经常在山东任城的一处酒楼荒宴其上,以至于形成一股独特的名人效应,千百年来吸引无数人前往参观游玩,被当地人称之为李白酒楼。
在唐朝时期,酒楼还只是一个主要提供客人饮酒作乐的场所。但到了宋朝时期,酒楼除了对外卖酒以外,还逐渐升级为面向宾客举杯办宴、娱乐休闲的商业饮食场所。
例如,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位于京师的白矾楼,被称为北宋东京七十二酒楼之首,每当开业无论风雨寒暑、白昼通夜均热闹非凡,吸引无数全国各地的富商豪门、文人墨客、王孙公子来此聚首,甚至连当朝皇帝宋徽宗都常常在此与京师名妓李师师相会,至今仍不失为一段佳话。
2、酒的社会文化
一款名酒,往往要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名字。单论酒名,就足以体现宋朝社会的文化含量与命名人的文化水准。换句话说,如若是一个尚未诞生酒文化的社会,其酒名想必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既然如此,宋朝时期的酒名,及其前朝时期的酒名各有何种不同呢?如何从宋朝时期的酒名,来体现当时社会的酒文化呢?我们先从前朝的酒名开始讲起。自先秦时期,酒名大多以酒液的味道、颜色、用途乃至酿造时节而定,其名大多比较通俗,例如醴酒、清酒、事酒、春酒等等。
自唐宋时期开始,酒文化在社会逐渐兴起,酒名文化自此也开始发展了起来。如果是按酒液的颜色来命名,颜色加酒未免有些通俗,古人便以颜色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例如“竹叶青”、“荔枝绿”、“琥珀光”等等。
此外,在宋朝时期,“春”这个字便开始与酒液有了非常紧密地联系。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春天代表温暖、代表万物的生机勃勃。人们喝了酒,自然会感到浑身发热,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会像是犹如春天一般温暖。因此,以“春”为名的名酒在宋朝时期种类繁多,例如“留都春”、“蓬莱春”、“锦江春”以及“海岳春”等等。
由此可见,酒名从最开始以用途、颜色命名,直到宋朝时期以精神意识来命名,使得一个普普通通的酒液,自此成为承载文化含量的一种商品。可以说,这一转变正是得益于宋朝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酒文化。
3、酒与文人墨客
在中国古代,那些有着卓越才能的文人墨客,堪称是酒文化缔造者的主力军。他们以酒会友,借着酒意挥洒诗情,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财富。宋朝时期,大文豪欧阳修自诩为“醉翁”,修筑“醉翁亭”与宾客饮酒作乐。
文豪苏轼,更是在赤壁江畔与友人饮酒作乐,并接连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可以说,宋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大多喜好饮酒,在酒的助力下更是灵感迸发,随意挥洒笔墨便可创下传芳百世的精品。
可以佐证上述言论的诗词还有不少,比如宋代词人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黄庭坚的“人生莫放酒杯干”等等。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名篇,大多都带有“酒”元素,光是著名的《宋词三百首》当中,就足足有一百六十多首词提及酒这一文化符号。
4、酒与文化专著
判断一个时代的酒文化是否发达,同时还可以看当时社会上酒类专著的数量多寡。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酒类专著最多的一个朝代。光是按种类进行划分,就可以足足划分出十余种,酿酒、酒名、酒器、酒政、酒曲,甚至饮酒游戏等等,皆有其相对应的文化专著。宋朝不仅借鉴吸收了前朝的酒类专著,更是在此基础上大胆突破,使得后续酒类专著,大多传承沿袭宋朝。
在宋朝酒类专著当中,《北山酒经》、《曲本草》相对而言较为有名,前者记述了大量关于宋朝社会的酿酒工艺、社会酒文化,后者则提到了自暹罗引进的取酒工艺,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蒸馏酒已于宋朝出现的证据。
结语
综上所述,宋朝时期经济发达、文化开放,使得社会酒文化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堪称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史中的瑰宝。研究、掌握宋代酿酒工艺及社会酒文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朝时期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起到彰显宋代繁荣社会景象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论宋代饮酒风气》
《唐宋酒文化研讨会综述》
《宋代酒文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