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美食天下闻名,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记载。孔子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这可能是最早的美食原则。商朝初年丞相伊尹被誉为中华厨祖,是中原菜系的创始人。
杜甫的诗中描绘了大量的宫廷宴饮、贵族酒会、农家小酌等情景,《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就描绘了吃生鱼片的情形。陆游不仅是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位烹饪大师,他咏叹佳肴的诗作也有上百首。
黄州东坡赤壁苏轼像。(图源自网络)北宋第一老饕写美食做美食
但若说起中国古代热爱美食的名人,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一定榜上有名,更可能是古代美食家第一人。他写过一篇《老饕赋》,自嘲为嘴馋的“老饕”。另据统计,在苏轼全部的存世作品中,涉及食品、食材的作品多达1,篇,是当之无愧的北宋第一“老饕”。
苏轼不仅写美食,还喜欢发明美食。据黄冈丁永淮、谈祖应、余彦文三位名家著书考究,冠名“东坡”的美食有68种、79品,不少都流传至今,仍然被大家所喜爱。如东坡肉、东坡肘、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鱼、东坡春鸠脍、东坡豆腐、东坡菘芥、东坡蜜酒等等。
展览馆里的东坡肘子。(图源自网络)工作频频调动却尝遍天下美食
苏轼号“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工作岗位一直被调动,因此在几十年间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尝遍了各地美食。起落之间,苏轼并未怨天尤人,还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那就是“吃”。河豚有剧毒的,但大美食家苏东坡却“盛称河豚之美”。有人问他“其味如何”?他回答说“值那一死”,可见他对美食之爱。他一生贬谪起伏,但从不消沉,自称是“平生为口忙”,可见心境豁达。
湖北苏东坡纪念馆美食展品。位于湖北黄冈的苏东坡纪念馆内,收藏了数百件各类文物、字画,还展出了许多「东坡」美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这位大文豪不仅热爱美食,还会写诗作文,记录下这些饮食。据统计,在苏轼全部的存世作品中,涉及食品、食材的作品多达1,篇,包括“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流芳千古的名句。
苏轼的名作《后赤壁赋》也与美食有关,这篇文章写作于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之一,而文章中描写了与友人一同吃鱼、饮酒、夜游赤壁的悠闲时光。
苏东坡像。(图源自网络)不仅是美食家更是厨艺高手
苏东坡不仅爱吃,自己也是厨艺高手。东坡所作诗文中不乏熬、煎、煮、烹、烩、煨、炖、烧、烤、炒、蒸、湘、熏、卤、酱、腌、醉、蜜、饯、酒槽、火侯等专用烹饪词汇。一些平常的野菜、食材经过他的创制成了古今推重的佳肴。
调到黄州后,他曾经研究过猪肉的种吃法,据说鼎鼎大名的“东坡肉”就是在那段时间发明的。半肥半瘦的猪肉,浸润了酱汁,红得透亮,肉质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唇齿留香,至今仍受到喜爱。
东坡肉。东坡肉这道美食,相传就是苏东坡在黄州时所发明的。(图片来源:shutterstock)他在《食猪肉》一诗中,记录下了自己烹制猪肉的心得:“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虽然心态豁达,但对故乡的眷恋,总是难以避免。几乎每道东坡菜的背后,都有来自苏轼故乡、四川眉山的味道,苏轼常用的独门秘籍——眉山泡菜,就是其中之一。爽脆、酸辣的眉山泡菜,混合热油,浇在嫩滑的鱼肉上,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鱼。
东坡鱼。在杭州杭帮菜博物馆里展出的「东坡鱼」模型,相传这道美食也是苏东坡发明的,还加入了他的家乡特产,眉山泡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苏轼自20岁出眉山,至66岁于常州仙逝。一生饱览长江、渭水、黄河、汴河、淮水、济水、钱塘、赣江、珠江两岸及海南的风物、地产,在辗转漂泊中,他对饮食的热爱,为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一份“大宋美食图鉴”,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东坡菜”,也伴随他的足迹走进千家万户,至今为人称道。#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