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缺话题的赵薇,又上热搜了。
但这次吃瓜群众,却很难像以往那么淡定,因为赵薇在节目中,道出了一个演艺圈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又不仅仅停留在演艺界。
在最近一期的《演员请就位》中,凭着《武林外传》大红的演员倪虹洁说:
“我是78年的,演过娄艺潇的妈妈,演过Angelababy的妈妈,我还演过无数大反派,假如我们不愿演妈妈、演大反派的话,我就无戏可演。”
听罢,作为导师的赵薇眼圈都红了,她颇为共情地说:
“现在不光是40+的女演员,现在是所有女演员都面临很难出头的问题。
“最近我发现,那些女性护肤品、睫毛膏、粉底,都是小男生在代言,我就说,那些姑娘们都去哪儿了?怎么不像我们那个时代,男演员很难出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从女演员的困境中恍然发现,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你事业的瓶颈说来就来,有时连招呼都不打。
而生活,就是一场马拉松障碍赛,你有进无退,如果你固守旧的思维模式,很快就被汹涌而来的后浪,拍在沙滩上。
女演员的困境已经波及演艺圈
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男人对待感情很专一,无论多少岁,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演员是个特殊的职业,对外貌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女演员。
而关于中年女演员的困境,已经是演艺圈不争的事实。
从姚晨产后复出,发现影视圈恍如隔世,到倪虹洁说自己只能演妈妈和大反派,“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拍”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
可以想见,原本在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她们,被迫从主角中谢幕,走入一个年龄的真空地带,是怎样一种失落和无奈。
但赵薇又将这个话题,扩展到了整个女演员群体,对她们来说,这已经算是整个时代的痛了。
之前,新生代小花迪丽热巴曾说,自己已经一年没有接到戏了,有点难过。
很多观众并不理解演艺圈的状态,甚至有人说她这是“德不配位,遭到反噬。”
现在看来,赵薇的话似乎更有道理:这是一个女演员普遍艰难的时代。
如今的娱乐界以及商业圈,是个市场为王的时代,观众买不买账,是投资商最看中的。
那些35+的女演员,要么拗少女人设被吐槽,要么就得扮演自己内心比较抗拒的老妪,所以有人说,女演员的演艺生涯,只有青年和老年。
如今,市场的审美再次升级。
众所周知,当下的观众和消费者中,女性占据着绝高的比例,她们既不喜欢女演员的矫揉造作,也不喜欢缺乏辨识度的整容脸,与其看着不爽,倒不如去支持或阳光帅气、或个性独特和男演员。
然而,在资本的加持下,女演员通常又会选用有商业价值,或有粉丝流量的女演员。
可这些女演员,通常对演技的打磨又火候欠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视觉上的恶性循环,进而发展成整个女演员的事业困境。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很难抗拒一个时代,很多瓶颈是你必须要面对的。
总有一些人在瓶颈中突围出来
即使在这种并不乐观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杀了出来。
就拿一些极具生命力的中生代女演员来说吧,虽然被岁月磨砺了容貌,但时光和阅历,又赋予了她们独特的魅力。
不久前,刘敏涛的一首《红色高跟鞋》火遍全网,她那性感又妖冶的表演,着实圈了一大波粉。
76年出生的她,五年前就在《伪装者》中扮演靳东、王凯、胡歌的大姐,之后又在《琅琊榜》中扮演王凯的妈妈,她的银屏形象更多是中老年人。
但她一直在给自己争取更多的表演空间,使自己演绎的题材更丰富多样。
在《演员的诞生》和《声临其境》中,刘敏涛出色的表现,对角色的拿捏和精准的演技,也让人眼前一亮。
都说现在影视圈面临寒冬,很多女演员接不到戏,但刘敏涛却戏约不断。
在近日上映的国庆档中,她不仅参演了《夺冠》,在《我和我的家乡》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虽然当下,女演员的困境还在,但观众对流量的抛弃和对口碑的重视也在逐步加深。
哪怕制片方留给女演员的机会不多,只要能用多才多艺来征服观众,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其实,更能冲破瓶颈的还要属赵薇自己。
当年,她凭借一部《还珠格格》,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
之后,她又趁热打铁,出演了《情深深雨蒙蒙》的女一号,并且靠《画皮》、《赤壁》和《花木兰》等一系列重要的角色,跻身一线女演员的行列。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们那个时代都是女演员(出头),男演员很难出头。”
但这种好资源和好背景,并没有让她躺在演员的成就上睡大觉,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冲击——做导演。
她的处女作《致青春》,上映一周票房就达3.5亿,她也因此成为了首个处女作过亿的女导演。
如今,她已经和著名导演尔冬升,一起平起平坐地指导和她年纪相仿的女演员了。
一个敢于冲破固有的圈子、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永远不会害怕未知的风雨。
每个人都要拿出转换赛道的勇气
其实赵薇的话,也触动了很多观众的神经。
生活中,三四十岁的人,大都会到遇到事业的瓶颈期。
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得到晋升,延续事业高速发展;但大部分人,都到了职业的天花板,往上走,走不上去,下面还有新人不断挑战,甚至超过你。
而且,同一件工作做久了,很容易没了干劲儿,没了目标,也没了激情。
真要梳理当下社会的职业现状,很多问题都不折不扣地摆在我们面前:
比如,金融行业的低端服务,未来很可能被互联网取代;
我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会随着工艺和规格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再加上铁路、高速、公路等基建项目放缓,企业环保成本增加,也许未来的失业潮还将加大。
我们并不是要在这里危言耸听,既然风光无限的女演员行业都可能面临低谷,我们又怎敢说自己一定不会遇到中年危机呢?
某平台上有位网友,就曾谈过自己在30+的年纪,主动转型的经历。
他之前在中兴已经做到中层,当时中兴还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自己的工作又清闲,薪水也不少。
但他突然就主动离职了,别人都很不解。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个大公司里,每个人都像一颗专用的螺丝钉,只会做自己手头上的事,看问题的眼光也很窄,总是只顾眼前,避开任务。
他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不能激发他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了,他甚至想到:“万一公司要裁我怎么办?”
这一想,更是吓出他一身冷汗,原来离开这个岗位,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于是,他决定辞职,去新的岗位去学习新的技能。
如今的时代发展飞快,科学技术更新快,思维模式改变快,审美喜好更是一天一个样儿。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哪个行业能够一成不变,也没有谁,能够在既往的能力上吃一辈子。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么说不是贩卖焦虑,而是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信条。
某CEO说:“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
比尔?盖茨也曾说:“我们离破产只有18个月。”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百度员工和微软员工,都在危机中不断突破自我,确保公司稳步运营。
在这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及早培养自己随时转换赛道的能力,已经是新时代的人们,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了。
就像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一样:“你只有不断奔跑,才能保证自己可以能够停留在原地。”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