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的“饭稻羹鱼”主要是因为富春江的缘故,富阳水网纵横,鱼虾蛤蚌随处可的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丰富的水资源使得水产成为富阳的传统主要副食。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度过子胥渡口(在建德乾潭)逃至吴地,在江边吃的就是麦饭、鲍鱼羹、盎浆。鲍鱼羹,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珍四宝之首的鲍鱼,而是指腌鱼。渔民以打鱼为生,鲜鱼不易保存,就都做成了腌鱼,以备不时之需。所以,鲍鱼羹就是咸鱼汤。羹是一种比较浓稠的汤汁,古人习惯用以佐餐。现在富阳少数人仍然留有喝羹而不喝汤的习惯,汤中总要勾芡,使之浓稠。鱼干至今仍是富阳人吃鱼的一种方式。
据传吴主孙权最爱吃各种各样的鱼,尤其是富春江鲥鱼和鳊鱼。富春江鲥鱼闻名全国,每届春夏之交,端午前后,鲥鱼从海洋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庐县排门山、子陵滩一带产卵,至此不再洄游,形成汛期。因有严子陵钓台,别称为"子陵鱼"。产后归海,其名即取其来去有定时之意。它鱼体丰肥,肉质细嫩,脂厚味美,历来被尊为鱼中上品。由于新安江水库的建设和水温的变化,富春江鲥鱼已经绝迹。
赤壁之战后吴主孙权为犒劳三军,念及各级军士皆是江东子弟。着命人在长江流域找鳊鱼,结果找到了武昌鱼,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因此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种。吴主孙权及军士吃过武昌鱼大赞其美味。公元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建国号大吴,旋即迁都回到建业。公元年,末代吴主孙皓迁都武昌,企图加强对晋军的守备。但是吴国的豪族大姓不愿远离命脉之地,江南人民也疲于逆流供应,表示强烈不满。“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邺死,不止武昌居”。吴国上下一致反对迁都,武昌鱼就此包含了某种政治意义。
东吴时期,对于江河鱼类的食用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切脍。对于切脍在《论语·乡党》中有提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武昌附近曾经出土一只吴国切脍人俑,其人跪坐在案几后面,几上设一案板,案板上放置一条鱼,其人正在动手刮鳞。另据范成大《吴郡志·脍残鱼》条:“吴王孙权江行,食脍有余,因弃之中流,化而为鱼”。其事不经,但是三国时期吃脍成风倒是不假。脍的食用方法,据《搜神记》所载:需用大可3尺余的鲈鱼,必须生鲜活泼。将鱼肉切成细块之后,以蜀中生姜佐食。
东吴时期,除了可以在江河湖海中从事捕捞作业,鱼类的人工养殖也受到了政府重视,并且专门设立职官对之进行管理。官名为监池司马,专门管理看守鱼池。在《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注:“(孟仁)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除为监池司马。”可见富阳人工养殖鱼类算比较早的。为什么会设立监池司马呢?估计跟鱼类副食的地位又密切的关系,鱼类应该是当时东吴军需供应的一项。
肥美的鲜鱼可以用来切脍,一时吃不完的鱼则用来做成鲊。鲊和鱼干相比,制作工艺上更加精细。当时的吴处士杨泉,曾在《五湖赋》中描述了做鲜方法:“咸盐白糁,杂以菜果,”将鱼用盐和米饭粒儿腌制起来,再夹杂着菜蔬和果实,然后将腌制的鱼码放整齐风干。鱼鲜比起鲜鱼来不易腐败,而且味道比起鱼干来也更加可口。
富阳人对鱼的喜爱古来有之,对吃富春江江鲜也情有独钟。知名的菜品就有很多,如清蒸白鲈、富春江大闸蟹、葱油鳊鱼、鮰鱼锅仔、盐水江虾、清蒸刀鱼、剁椒鱼头、清蒸江鳗、清蒸舌鳎鱼、红烧船丁鱼、红烧石斑鱼、上汤黄蚬螺蛳。(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美文欣赏
富阳东吴文化之饮食文化(食物篇)
浙江省东吴文化研究院“万众一心,抗战疫情”诗词主题选登
这场战“疫”中的50个防控关键问题,我们都整理好了!
浙江省东吴文化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部成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