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国时期群英荟萃,更有许多名门望族。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是由于各个家族的教育跟家风并不都是那么完善,所以哪怕有一些家族凭借某位豪杰一时风光无两,但是后辈的能力跟不上便销声匿迹了。
就像是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虽说他本人十分杰出,吸金能力更是强悍,光是田产就有万亩。但是他的子孙却发展得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建树。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倒卖地产和古董,靠着洋人挣了很多钱,可是他的儿子却十分败家,居然连同外人把李经方赶出了上海滩。此后李家凋落,后人大多低调,更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民国还有许多家族,因为家风和学风很好,所以子孙后代人才辈出,一直绵延至今,比如当时的苏州王家。
▲李鸿章家族旧照01
王颂蔚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清朝的三品大员。他的妻子谢长达也非常出色,在年创办了振华女校,还经常为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女子撑腰,当地人都叫她“王老虎”。他们有两子一女,二儿子名叫王季同,从小就展现出了在数学上的天赋,出了许多著作,为当时中国数学领域提供了许多重要典籍。
王季同到中年之后开始沉迷佛学,但他不仅仅是烧香拜佛,参禅打坐,而是将数学跟佛学结合起来,发表了阐述佛法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论文,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王季同著作书影王季同共有四子三女,每一个都是各个专业领域内的大家。有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沉迷佛学的父亲,培养出了七个学霸,其中四个科学家,靠的只有“三句半”。
王季同的四个儿子,个个都很出色。大儿子王守竞,因为成绩优异,所以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别人十几年要完成的学业。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的王守竞,又去哈佛大学读了文学硕士,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了物理系博士,一路过关斩将,其学习能力令人惊叹。
▲王守竞旧照(最左)02
不过身为一个中国人,王守竞自然是要回国报效祖国的。而当他回国之际,正好赶上九一八事变,王守竞见此状,于是决定放弃研究了半生的理论物理,决定投身国防事业,担任中央机器厂总经理。在工作期间,他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大型发电机、第一台大型汽轮机、第一台30-40吨锅炉等等,还有其他诸多成就,更是数不胜数。
王季同的第二个儿子是王守融,就读于清华大学,他是中国精密机械及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人之一。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并且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然而当时年代特殊,他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走投无路之下,49岁自杀身亡。
▲王守武老年旧照第三个儿子名叫王守武,同两位哥哥一样,他也是名校毕业高材生。王守武毕业之后潜心研究学术,成功地制造出中国的第一支锗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和第一支半导体激光器,是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小儿子名叫王守觉,也是研究半导体的精英人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03
王季同还有三个女儿,相比几位兄弟的成就,她们也不遑多让。大女儿名叫王淑贞,在木渎母亲生病去世之后就立志学医,不仅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奖学金,还在美国取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回国后,王淑贞成为了妇产医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医院的林巧稚医生并称为南王北林。二女儿名叫王明贞,她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年轻时热爱学习,为此与未婚夫解除了婚约,到美国留学,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女教授。三女儿叫王守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从事了物理学的翻译工作。虽然低调,但是能力仍旧十分出众。
▲王明贞旧照张载曾在《横渠语录》中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苏州王家能当此名。但要问王季同为什么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子女,就是用了那三句半。前三句话是“言传不如身教,多说不如多看,尊重自我发展”,最后的半句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少管”。
结语
想让儿女们出人头地,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不仅要掌握好内容,也要讲究方法。虽然王季同最后那半句话十分简短,但是发人深省。很多父母由于对孩子溺爱,不敢放他们自己出去闯荡,之后只培养出温室的花朵。少管这两个字,真是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参考资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
《横渠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