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时代,也就是冷兵器时代,气候天气的变化对战场的战局影响是很大的。在三国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虽然并没有书上写得那么玄幻,但是也足以说明当时能了解天气变化对于军队统帅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冷兵器时代不像现代战争,他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三国时期因为大雨而影响战局甚至改变历史的几场战争,看看这大雨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历史的。
一、曹操北征乌丸
建安十二年夏五月,曹操大军到达了右北平的无终县。无终一带乃是通往辽西的要冲所在,得知消息的乌丸军队也到达了这里,但时值盛夏,正赶上雨季,由于地势低下,通往辽西的道路被滂沱大雨冲得泥泞不通,尤其是近海的那段路,积水半深不浅,车马船支都无法通行。曹操大军一时无法前行,而乌丸的军队也暗守山中小路和险要之处,随时注意着曹军的动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七月,依然没有任何改善。
这个时候曹操的谋士田畴向曹操献计,说我发现有一条小路,我们可以走小路绕到他们身后,并且我们可以做出要撤军的样子,以此来到突然袭击的目的。曹操一听采纳了他的计策。曹操伪装成一边要撤军的样子,为了伪装得更像,他还撤退的路边立了个大木牌,上面写上:“现在夏季,天气炎热,道路受阻,切待秋冬,再来进军。”而另一方面田畴率领另外一路人马从卢龙塞,经白擅,历平冈,穿过鲜卑的部落和王庭,向东直指柳城。而这个时候袁尚、袁熙蹋顿单于在曹操距离他们不到两百里的时候才发现了,直接被曹操大军打败。蹋顿单于被杀,二袁逃向辽东,敌方投降的有二十余万口。
按照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曹操北征乌丸时候的天气可以说是不理想的,这场大雨直接让曹操萌生了撤军的念头,如果曹操撤军,那么北方的一统对于曹操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不过还好利用了田畴的计谋,最终曹操平定乌丸。只是这场大雨险些改变了曹操的命运。
二、关羽“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七月,关羽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衍)士仁守公安,率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队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关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救援。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适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涨,困住于禁、庞德。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发现于禁部队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又见襄江水势甚急,了解了地形,又根据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的情况,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当夜风雨大作,于禁军队大乱,关羽及众将皆摇旗鼓噪,乘大船趁势而下大败敌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大败敌军。在正史中,关羽并没有决堤水攻,而是因为霖雨导致了自然水灾,使得于禁等人被困住。关羽趁势乘船而攻,于禁等人投降。
可以说水淹七军是让关羽威震华夏的一场战役,他充分利用了天气的因素来致胜,可以说这场战役将关羽有勇有谋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场战役最终的失败不仅让关羽身首异处,更是让刘备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唯一机会。因为当时如果诸葛亮帅军出益州,派张飞,黄忠为左右先锋,令魏延在汉中策应,这样,曹军便首尾不能相顾。另一方面派赵云前去荆州抵御东吴,要是如此策应,则刘备大事可成,只不过历史没有假设,之后不管诸葛亮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三、曹真伐蜀因大雨而返
年七月,曹魏想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退。
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大雨运粮困难撤军
年春天,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流马运粮,包围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诸葛亮又招揽鲜卑人柯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汉军。曹魏因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郭淮等人抵抗。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随后前进。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到达上邽附近麦田后,没有等待收割一个月就成熟的麦粮,只对麦田进行了芟除破坏。据汉晋春秋所载,郭淮戴凌为保护麦田,仅帅四千人主动进攻诸葛亮主力部队,为亮所破[11],此说不为正史所载,仅四千人主动进攻又颇为费解,故此说存疑。司马懿军也为保护麦田,日夜兼程急行军抵达上邽之东,司马懿深知汉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兼之魏军经过通宵达旦的行军已为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成了乏粮魏军与之对峙的资本。
第四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李严又向刘禅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诸葛亮无需调查此事,直接出示李严之前手书,明显前后不符,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究竟是李严办事不利还是的确因为大雨的原因,现在还真的不好说,至少史书是记载了大雨和运粮这些事情的。
五、司马懿征辽东遇大雨
魏景初二年(公元年),魏主曹睿命司马懿征讨辽东。司马懿统率马步兵四万,前往辽东。魏主曹睿恐兵少路远,难以收复辽东。司马懿说,“兵不在多,而在于能设奇计。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陛下。”曹睿大喜,遂命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司马懿以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公孙渊令卑衍、杨祚分兵八万屯于辽隧,围堑二十里,环绕鹿角,甚为严密。卑衍与杨祚计议:“若魏兵来攻,坚守不战,魏军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得到胡遵的报告,笑道:“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师耳。我料贼大半在此,其窠必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途中劫之,必获全胜。”
此时正值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运粮船自辽河口直至襄平城下。魏兵皆在水中,行坐不安。那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呢,用司马懿自己的话就是:下这么大的雨,别说打战了,人都不能行走,而且我们粮食充足,而敌人被我们围困粮食很快就没了,只要他们没了粮食,自然就攻破了。所以说这大雨真是帮助了司马懿。
以上我们说的大雨是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或者结果。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中,天时只是起到了优先的作用,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在人。因为不管如何即使你在如何好的天气,占据了地形优势,没有一个优秀的将领是不可能打赢的。所以一个优秀的将领在战前都会观气象,查地理,尽量做到利用天气和地理条件,以便为自己的战役战术服务。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