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年年有鱼,来自苏东坡的祝福澎湃在线

                            

原创明白知识er明白知识收录于话题#对世界的态度92个

年夜饭,总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鱼」。

论起吃鱼,苏东坡这位美食达人可以说是吃出了境界,吃出了名堂。

毕竟,当年如果没有那条大鱼,就不会有《后赤壁赋》。

如果没有鱼,苏东坡就不会去找酒,如果没有那斗酒,就不会有赤壁夜游,如果没有赤壁夜游,就不会有《后赤壁赋》。

那是条什么鱼?

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给了线索: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北宋画家乔仲常所作的《后赤壁赋图》。

很多人推测,这大概是条鲈鱼。

吃鱼的地点,并不是三国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不过,这不妨碍苏轼借古抒怀。携酒与鱼,再相约二三好友,处处皆可乘兴神游,「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来黄州任虚职,仕途沉于灰暗。此前不久,他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毁灭性打击。万幸,苏轼从狱中脱身,贬谪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字。

他在这里反而遁入精神世界的惬意之中,重拾起生活的乐趣,看不出一点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的模样。

为什么呢?

在《贾谊论》中,苏轼曾评贾谊不能很好地在逆境中安身,「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当苏轼自己深处困厄之境,他也言行合一,绝不沉沦失意。人间烟火,同样能安放自己。

游玩吃鱼,正是苏轼一大「兴」,当然,他爱吃的不只是美味的鲈鱼。

夜游赤壁的两年后(年),苏轼由黄州改「安置」汝州,途中因尝得鳜鱼,便化用张志和的《渔父词》,留下名句: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浣溪沙渔父》

这个时期的苏东坡是旷达的,不仅吃鱼,还喜欢猎奇。这一年年末,他在泗州过年时,还在当地留下一首「迷藏戏作」: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戏作鮰鱼一绝》

他将鮰鱼比作无毒的河豚,可见他喜欢鮰鱼甚于河豚。

第二年(年),苏东坡还尝到了从日本泊来的鳆鱼「倭螺」,同样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中都贵人珍此味,糟艳油藏能远致。」

——《鳆鱼行》

一位大才子,吃鱼便可尽兴,忘记朝堂烦忧,何等潇洒。

不过,苏东坡并非生来就能如此。

二十多年前,年轻的苏轼还不是东坡居士,他第一次在作品中写的鱼,是一条鳊鱼,一条「苦涩」的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鳊鱼》

年,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病故。三年服丧后,苏轼随父亲苏洵到达汴京,初入仕途。从鳊鱼联想到自己的后路,竟辍箸流涕,没有后来东坡居士的分毫洒脱气。

这条鳊鱼吃过,等到下次在作品中被谈及,已然变得美味了。还是在遭谪贬的黄州,东坡常去樊口和朋友潘大临喝酒吃鱼,吃的就是鳊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二十余年,鳊鱼味道没变,是苏东坡的境界变了,他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他爱吃鲈鱼的习惯一直没有变:初次被贬到黄州时吃,二次被贬职到杭州时也吃,三次贬至惠州时,盘中还是没少这道美味: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此时在惠州的苏东坡已年近六十,人生大起大落。

神宗哲宗父子俩对他恨之入骨,被贬到惠州后,东坡刚刚生活安定、新居落成,又被贬到天涯海角,贬到海南岛。

被贬到惠州后,苏东坡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政治如此如梦如幻,反而流亡生活里的「醉饱高眠」才是「真事业」。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

「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

美食才值得念念不忘,尤其是搭配金齑蘸料的鲈鱼脍。

这是古代一道著名的佳肴,被称为「金齑玉脍」,即把鱼切成薄片蘸料而食。苏轼被谪贬后,终于能专心坐在案头细细钻研食谱了。「吴儿鲙缕薄欲飞」,看着薄薄的鱼生,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

要想吃一口苏轼曾尝过的「金齑玉脍」,首先要找对鱼。范仲淹曾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美味,又有品种之分,《海错图》中便列出两种:四腮鲈和花鲈。

《海错图》中的四腮鲈(左)与「松江之鲈」(右)。

苏轼吃的是哪种呢?

《海错图》作者聂璜在花鲈画像旁明确指出,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松江之鲈」。

接下来便是制作金齑蘸料。鱼生简单,蘸料则格外讲究。《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做法。取干净橘皮、白梅分别切碎,加入熟粟黄、粳米饭、蒜、姜、盐、酢(醋)同捣为沫,制成呈金色的「八和齑」,既可驱寒暖胃,也能去腥杀菌。

古时鱼、水干净,生鱼片可直接就着金齑蘸料吃。今天为了安全健康,将鱼片烫熟为宜。

鲈鱼脍之所以让苏轼格外中意,不仅因其佳肴美味,还有它背后承载的乡思。

晋代名士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心中悲恸。于是写下《思吴江歌》,辞官回家。苏轼一吃到鲈鱼,也想起千里外的家乡:

「莫怪归心甚速,西湖自有蛾眉。若见故人须细说,白发倍当时。」

——《乌夜啼寄远》

这首诗写于杭州,苏轼离开家乡眉山,已经二十余年了。

不论是谪贬还是游玩,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猎奇吃新鲜的鱼。在汴京开封,吃的是寻常了些,味道总是不差的,生活的情趣、与友人的交情都是最好的佐料。

比如苏东坡在汴京做官时,友人杜介送来的鲤鱼:

「病妻起斫银丝脍,稚子欢寻尺素书。」

——《杜介送鱼》

再比如冒着中毒之险也爱不释手的河豚: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晚景》

等出了汴京到地方任职,空余时间多了,苏轼不仅吃鱼,还会自己做。

贬谪黄州的时候,他就亲自掌勺,烹制鱼羹:

「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

对于客人的称赞,苏轼也非常客气:「意穷约中易为口腹耳!」大概是因为都很穷,所以容易打发。

他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简直无法打倒。支撑他的并不是多么深奥的精神力量,只是「善于处穷」。政治驱逐他,他就遁入生活,在砧板上开创另一番天地。

苏轼还嘲讽自己「平生为口忙」,只「知鱼美」「觉笋香」,可他在寻常生活里反映出的豁达洒脱,成为后世永恒的精神食粮。

再看看他的《煮鱼法》:

「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记录细腻、认真,自己亲手做的鱼,好吃到无法用语言表述。

珍者自知。

知己会懂。■

祝明白的学友们,新春快乐,年年有余~

原标题:《年年有鱼,来自苏东坡的祝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zp/12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