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来,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八年时间掌控了北方区域。却不料在赤壁之战时被刘备孙权的联军击败,从此三国鼎立始见雏形。吴、蜀、魏三国相互争斗,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试图一统天下。然后,或许是上天的玩笑,又或许天意使然。蜀汉灭亡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魏元帝自立,改国号为晋。之后晋吞灭东吴,从此三国一统,天下皆归司马家,史称晋朝。
晋朝上承三国时期,下启南北朝,虽然表面上看三国一统,天下归心,但是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之一。政权的频繁更替,腐败荒淫的朝廷,水深火热的百姓。然后在这样动荡黑暗的时代,魏晋时期的文人却远离政治,淡泊名利,甚至隐居山林,过着狂放不羁的隐士生活。其中最具代表的当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是洒脱豪放之文,或是隐晦难解的作品。这首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便令人不禁反复品味,多加琢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夜晚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便起床弹琴。
月光照在轻薄的帷幕上,清风温柔的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嚎,飞翔的鸟在北林中鸣鸟,好似有心事。
此时徘徊会看见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最为大家熟知的想必是陶渊明的田园诗其中的一篇《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存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居住的地方僻静。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见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中。
傍晚时分南山的景色最优美,云雾在山间缭绕,飞鸟结伴归林。
这里面含有人生的真正意思,想要辨识,却不知从何说起。
唐诗宋词中“秋风鲈脍”的典故,出自魏晋张翰的一首诗中。
《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秋风吹起,落叶纷飞,吴江的鲈鱼新鲜又肥美。
离家千里想回却不能回,心中的愁恨压抑不住,只能仰天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