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苏轼,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呼之欲出,东坡先生不愧是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词中深意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但是他不仅有豪放旷达的诗词,还有情感细腻感人入深的肺腑之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悼念亡妻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何其情深,何其动人,令人不忍卒读。这样一个词风旷达,文采飞扬的大文豪,本来应该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得到重用的,为何会一生政治失意,多次被贬谪呢?
苏轼生于官宦之家,家里文化气息浓厚,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的风流人物,而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比他的亲人更加出众!苏轼是个重情的人,他会在月圆之夜怀念自己远方的弟弟,吟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这样的苏轼,有血有肉,能写能画,却不得帝王的重用,令人叹惋!北宋政坛上新党与旧党之争,让无数能人遭受打击,其中就有苏轼。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写了一封奏议,这本是例常的公事,却被新党的有心人利用,他们诬赖苏轼“妄自尊大,包藏祸心”,一时间朝野上反苏之声遍起!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本就是一场冤案,苏轼实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新党的人不仅想要苏轼贬值,甚至还想置苏轼于死地!虽然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治的对立面,但是他欣赏苏轼出色的才华,不忍心这么一个优秀的文人就此陨落,所以他出面为苏轼说话,最后乌台诗案才能以苏轼被贬黄州而勉强结束!乌台诗案既是苏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又是改变苏轼词风的一个关键点!政治上的失意让这个诗人有了更多的人生感触,虽然生活艰苦,心却越来越强大、旷达。
被贬黄州后,苏轼也曾经很迷茫,心中抑郁不平!因为黄州太过萧索,没有什么事做的他多次邀请两三好友去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也在此间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的篇章!虽然他对自己不得重用,一身才华不得施展很是失意,却并不绝望,他在天地自然中寻找宽慰,寄托自己的满腔情绪!虽然在黄州的生活很艰苦,收入拮据,苏轼也没有放弃好好生活,他开始自己学着耕种,自给自足。无疑,这是诗人人生的一大获得。
后来苏轼的政治生活仍是一波三折,几次被朝廷复用,又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而所贬之地也一次比一次远。最后甚至被贬到了现在的海南,这可真的是“天涯海角”了。多次被贬,多次被中伤,苏轼也没有放弃自己报效朝廷的执着,可见他对报效国家的热衷。后来苏轼也是死在了赴职的路上,其心天地可鉴!苏轼与李白不同,李白不重视官场名义,只顾自己逍遥快活,所以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但苏轼不同,他是真的想要在官场有一番作为,建设更好的宋朝。这样的苏轼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
笔者认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一生文场得意,却始终政治失意,实在是令人叹惋!虽然多次被贬,多次不被信任,但是苏轼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那份坚守,想做的是就算是死也要做到。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那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苏轼可谓是在用他的生命践行着这一点了。其实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苏轼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失意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惊为天人的名篇佳作了。比如说诗圣杜甫,如果他没有经历安史之乱,没有见证唐王朝的盛衰可能也写不出那么多看成“诗史”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了。“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应该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因为祸福始终是相依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