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最早出现与诸子散文中,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在结尾处又往往发一点议论,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赋的特点有: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辞,不是一种文体,但说到辞就会想到《楚辞》,《楚辞》以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善用想象、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楚辞·渔父》屈原(战国)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千古流芳的名句。
《酒箴》扬雄(西汉)
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碍,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成帝时,以文见召,任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受他人牵累,坠阁自杀,未死。晚年薄辞赋而不为,从事哲学思想著作,撰有《太玄》、《法言》等书。本文亦名《酒赋》,采用曲笔,反话正说,语近旨远,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其良苦用心,无非是要谏劝世人:莫为酒惑,应近君子而远小人。
《与群臣诏》曹丕(汉魏)
盖闻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惟酒无量,仲尼之饮也;姬旦酒肴不撤,故能制礼作乐;汉高祖婆娑巨醉,故能暂蛇鞠旅。
《酒赋》曹植(汉魏)
序:余览扬雄《酒赋》,辞甚瑰玮,颇戏而不雅,聊作《酒赋》,粗究其终始。赋曰:嘉仪氏之造思,亮兹美之独珍。仰酒旗之景曜,协嘉号于天辰。穆公酣而兴霸,汉祖醉而蛇分。穆生以礼而辞楚,侯赢感爵而轻秦。谅千钟之可慕,何百觚之足云。其味有口口亮沂,久载休名。宜城醪醴,苍梧醥清。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或云沸潮涌,或素蚁浮萍。尔乃王孙公子,游侠翱翔,将承芬以接意,会陵云之朱堂。献酬交错,宴笑无方。于是饮者并醉,纵横喧哗。或扬袂屡舞,或扣剑清歌;或颦噈辞觞,或奋爵横飞;或歌骊驹既驾,或称朝露未晞。于斯时也,质者或文,刚者或仁,卑者忘贱,窭者忘贫。和睚眦之宿憾,虽怨仇其必亲。于是矫俗先生闻之而叹曰:“噫!夫言何容易,此乃淫荒之源,非作者之事。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汉魏之际,酗酒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当时以粮食酿酒,造成极大的浪费。建安十二年(公元),曹操以“年饥兵兴,表制酒禁”颁布禁酒令,严禁酿酒、酗酒。曹操的次子曹植这篇赋写于曹操禁酒令颁布不久之后,历叙酗酒的种种弊端,与禁酒令的精神相贯通。曹植这篇赋写得含蓄深婉,也反肤映了他“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命运。
《娱宾赋》曹植(汉魏)
感夏曰之炎景兮,游曲观之清凉。遂衎宾而高会兮,丹帏晔以四张。办中厨之丰膳兮,作齐郑之妍倡。文人骋其妙说兮,飞轻翰而成章。谈在昔之清风兮,总贤圣之纪纲。欣公子之高义兮,德芬芳其若兰。扬仁恩于白屋兮,逾周公之弃餐。听仁风以忘忧兮,美酒清而肴甘。
在汉代,主人出游、宴宾,常以写赋为娱。《后汉书·文苑列传》载:黄射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祢衡于是写了《鹦鹉赋》。以写赋娱情之风,一直沿袭到齐梁时期。
《酒赋》王粲(汉魏)
帝女仪狄,旨酒是献。苾芬享祀,人神式宴。曲蘖必时,良工从试。辩其五齐,节其三事。醍沈盎泛,清浊各异。章文德于庙堂,协武义于三军。致子弟之孝养,纠骨肉之睦亲。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既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贼功业而败事,毁名行以取诬。遗大耻于载籍,满简帛而见书。孰不饮而罗兹,罔非酒而惟事。昔在公旦,极兹话言,濡首屡舞,谈易作难。大禹所忌,文王是艰。暨我中叶,酒流犹多。群庶崇饮,日富月奢。
王粲(年~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诗、赋、论、议近60篇。
《酒赋》稽康(魏晋)
夫酒者,虽最沉溺于人,然亦可激扬情致也。或曰:既是扫愁帚;亦为钓诗钩。是故骚人墨客,偏乐白堕;隐者高士,无拒黄封者也。况圣贤寂寞,辄耽于酓;狂士不羁,每觞于酎。诗才八斗,乃得益于琬液矣;一字千金,非功至乎琼酥耶?而青莲豪放,乃誉为酒中仙;郦生疏狂,则谓之高阳徒。玉山倾倒,赞叔夜之酕醄;接缡倒著,笑山公之酩酊。漱醪枕麴,法刘伶之风流;衔杯赋诗,忆陶潜之潇洒。嗜酒如命,阮郎入步兵之厨;逸兴太豪,毕君眠邻家之瓮。日饮亡何,其意在避祸全身;惟酒是务,亦不失广武之叹也。若夫,明月之夜;赏花之时,有白衣来送;红友相呼。流羽觞于曲水之上,吟哦不息;飞螺盏于圆月之下,一醉方休。且花间独酌,乃邀月作陪;东篱怅饮,则有菊相伴。古人爱之,或取陶陶之乐,或矜仰仰之仪,以成厮养之志。是故,瓮里乾坤,壶中日月,有如仙府洞天,使不睹泰山之形,不闻雷霆之声,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也。酒之性也烈,酒之质也醇。尝悲英雄之怀抱;亦壮烈士之肝胆。煮酒正熟,孟德方论英雄;一觥尚温,云长已斩华雄。至若,南浦送别,犹壮离人之行色;故乡重归,亦暖游子之胸怀。然而,酒之为物,每起风波于鳟罍,防不胜防;酿祸端于瓮瓿,不可不察。而生涯每存之乎麴部,终将断送一生;心事尽托付于糟邱,难免破除万事。况邯郸无辜,与鲁酒何干?凉州恁贱,只一斗可得!至于青州有幸在乎齐;平原无辜之于鬲,更属无稽也。酒趣得失陈焉,虽不失为解愁之良方;亦终将是断肠之毒药。君子爱之慎之,故喻之于兵而警之于水也!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酒德颂》刘伶(魏晋)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刘伶(约年~年),魏晋时期沛国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
《酃酒赋》张载(西晋)
惟贤圣之兴作,贵垂功而不泯。嘉康狄之先识,亦应天而顺人。拟酒旗于元象,造甘醴以颐神。虽贤愚之同好,似大化之齐均。物无往而不变,独居旧而弥新。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代而作珍。若乃山中冬启,醇酎秋发,长安春御,乐浪夏设,蚁飘萍布,芬香酷烈。播殊美于圣载,信人神之所悦。昔闻珍酒,出于湘东。丕显于皇都,乃潜沦于吴邦。往逢天地之否运,今遭六合之开逾。酝叶气以调鬯,宣至味而大同。匪徒法用之穷理,信泉壤之所钟。故其为酒也,殊功绝伦。三事既节,五齐必均。造酿在秋,告成在春。备味滋和,体色淳清。宣神御志,导气养形。遣忧消患,适性顺情。言之者嘉其美味,志之者弃事忘荣。于是纠合同好,以遨以游。嘉宾云会,矩坐四周。设金樽于南楹,酌浮觞以施流。备鲜肴以绮进,错时膳之珍羞。礼仪攸序,是献是酬。頳颜既发,逸思凯休。德音晏晏,弘此徽猷。咸得志以自足,愿栖迟于一丘。于是欢乐既洽,日薄西隅。主称湛露,宾歌骊驹。仆夫整驾,言旋其居。乃凭轼以回执,驰轻驷于通衢。反衡门以隐迹,览前圣之典谟。感夏禹之防微,悟仪氏之见疏。览往事而作戒,罔非酒而惟愆。哀秦穆之既醉,歼良人而弃贤。嘉卫武之能悔,著屡舞于初筵。察成败于往古,垂将来于兹篇。
张载,字孟阳,河北安平人。博学善文,领著作。与弟张协、张亢,均以文学著名,时称“三张”。
《酒诰》江统(西晋)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江统(?—年),字应元,陈留圉人。作《徙戎论》著称于世。《酒诰》提出发酵酿酒法。
《断酒诫》庾阐(东晋)
盖神明智惠,人之所以灵也;好恶情欲,人之所以生也。明智运于常性,好恶安于自然。吾固以穷智之害性,任欲之丧真也。于是椎金,碎玉碗。破兕觥,捐觚瓒。遗举白,废引满。使巷无行,家无停壶。剖樽折杓,沈炭销炉。屏神之竹叶,绝缥醪乎华都。言未及尽,有一醉夫,勃然作色曰:“盖空桑珍味,始于无情。灵和陶酝,奇液特生。圣贤所美,百代同营。故醴泉涌于上世,悬象焕乎列星。断蛇者以兴霸,折狱者以流声。是以达人畅而不壅,抑其小节而济大通。子独区区,检情自封。无或口闭其味,而心驰其听者乎?”庾生曰:“尔不闻先哲之言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而情之好恶无节,故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恶迹止步,灭影即阴。形情绝于所托,万感无累乎心。心静则乐非外唱,乐足则欲无所淫。唯味作戒,其道弥深。”宾曰:“唯唯,敬承德音。”
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人。九岁便能做文章,官至给事中,领著作事。著有文集10卷,已佚。作《扬都赋》,为时人所传写。
《酒箴》刘惔(东晋)
爰建上业,曰康曰狄;作酒于社,献之明辟。仰郊昊天,俯祭后土;歆祷灵祗,辨定宾主。啐酒成礼,则彝伦攸叙,此酒之用也。
刘惔,字真长,沛国相县人,被视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有集二卷,佚。今存文四篇,存诗一篇。
《酒赞》戴逵(东晋)
余与王元琳集于露立亭,临觞抚琴,有味乎二物之间,遂共为之赞曰:醇醪之兴,与理不乖;古人既陶,至乐乃开。有客乘之,隗若山颓;目绝群动,耳隔迅雷。万异既冥,惟无有怀。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人,是顾恺之时代另一有名画家。博学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终生不仕。王徽之曾雪夜访之,到门未入。
《醉乡记》王绩(隋末唐初)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坂险,其气和平一揆点,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任情,无爱憎喜怒,呼风饮露,不食五穀。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千仞,南面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成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受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其古华婿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绩将游焉,故为之记。
王绩(约~),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备注:本文内容和图片综合自网络,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