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端午节,恰逢武汉知音号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复演。这三年,我错过多次与它擦身而过,于是决定在这个假期去一睹真容。
当天,我早早就来到码头等待入场,谁料刚到码头,暴雨突然降临。虽然带了雨伞,但江风呼啸中,雨滴几乎是扑面砸来,导致精心打扮的我在登船之前被淋了个半身湿透,等到船员门打开舱门,我几乎是瑟瑟发抖地冲进船舱……
但当一声鸣笛划破江天,婉转悠长的曲调响起,一场来自民国的召唤逐步靠近。我便忘了冷风凄雨,怔怔地踏上这场穿越之旅。
01
感官之美
登知音号,是一次视觉、听觉、触觉的享受。
登船之时,正是夜幕降临时分。波涛滚滚的天空和江面,正沉淀为神秘的宝石蓝。眼前的四层江轮,却周身散发着温暖又灿烂的黄光。静谧与闪耀,在此刻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踱步走进船舱,眼前的舞池、酒吧、扶梯……让人沉浸在民国复古风之中无法自拔。再进入三楼的、船舱之中,油纸伞、报纸、明信片,一切道具都精致还原了百年前的景象。知音号上,所有道具不是拒人于三米之外的博物馆般的高冷,而是引导你观察、触碰、品玩,打开全身所有细胞,去努力感知这间小小船舱氤氲的迷人气质。
知音号的配乐,也是翻越时光攀爬的绳梯。在趸船和长长的栈桥上,黑胶唱片时代的老式唱腔,宛若是从岁月深处,款款流淌而来。周旋的一曲《永远的微笑》在船上反复吟唱:“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他曾在深秋,给我春光……”配上船内摇曳的灯光,咿呀轻语,却是如此娓娓道来丝丝入扣。
我最爱的,则是高潮结束谢幕时分,一曲返璞归真的合唱《送别》。所有的演员依次从观众前方的长廊走过,微笑齐唱“长亭外、古道边”,他还是我,眼眶中都似有闪烁泪光。
02
历史之美
登知音号,是一场观史、思己、寻梦的旅程。
我对武汉民国史有一份迷恋和敬畏。一个历史IP,可以帮助城市去释放独特魅力。西安复原了大唐的风华,北京也弥漫着明清的气息。湖北的襄阳和赤壁,试图去演绎三国的纷繁和宋末的乱世。那么武汉?私以为民国是武汉最为余味无穷、能量无限的高光时刻。
知音号,正是将庞大、恢弘的历史沉沦起伏中,一个饱含张力、见微知著的片刻。
上船前,便可看到一位戴礼帽、墨镜的先生在舱外廊桥散步。他的原型是上世纪30年代的沈祝三。他承建武汉大学,虽双目失明,但内心决断,因洪水导致工程成本飞涨,宁可抵押全部家产,也要建成了“世界美丽的大学”。
“不过是失去了一双眼睛。”他说。此刻,作为一个在那所校园挥霍过青春的人,我突然感觉被时空打通了某处血脉,内心情愫汹涌。
身边的演员,还演绎着“地皮大王”刘歆生、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民国,民国,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时代!这一晚,我大概成了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中海明威等巨擘畅谈的酸楚文青,在可梦而不可及的神交中亢奋地断了片。长江水和塞纳河一样闪烁着迷幻的色彩,让我撑舟寻梦而去,尽兴枕水而眠。
03
人生之美
登知音号,是一场缘来,缘聚,缘去的筵席。
最喜欢的一段表演,是一位民国男记者爱上了采访对象富家小姐,却失散于茫茫人海。时过境迁,十年之后,两人突然在船上的扶梯相遇,从默默无言,到互诉衷肠,再到像十年前一样在船舱内玩耍,竟已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馈赠。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相遇分离,上船下船。”这大概就是知音号的“点题”之句吧。
那一刻,我忍不住看了一眼周遭周边的其他观众:年轻的情侣,紧紧牵着双手,三口之家,女儿坐在爸爸肩头,一起自拍的闺蜜,还有穿着精致旗袍的古稀老人……
我们和这座城市,在这个冬天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大抵是船行至一段从未遭遇过的险滩。此刻,初夏已至,回归风平浪静,武汉的夜,和知音号一起回归了躁动和柔软。还好,我们仍有勇气,继续下一段航行。
人生不过匆匆数十年,所谓知音,便是人与人的黏结和羁绊,便是流淌的河水中最美的漩涡。祝愿你我,纵有突至的暴雨,亦有皈依的码头。
佳作有约
来稿可投中建融媒体平台或邮箱
zj32x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