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我们常在一些戏曲作品中听到,槊就是这其中的一种。
在云南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类型是很多的,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所用。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古代也把这个杖蛇矛叫作铁槊。古代的槊,柄是用坚硬的木头制的,长约两米,粗约一把,一把就是手一握。柄端装有一个圆形的长锤,上面密排铁钉或者是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这个三菱的铁钻。
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尽管槊较为笨重,但也可演练许多的招式,比方泰山压顶、立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等等。
话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晋安13年,公元年11月,曹操夜视水寨时,在大船上置酒设乐,大开party,与手下们玩到深夜。曹操喝醉了,站在船头,又豪饮三杯,拿起槊这么一比划,便作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短歌行。
刺史刘馥一听,便对曹操说,“老板啊,您这诗不吉祥啊!”
曹操一听,这还了得,批评起老板了。结果刘馥就被曹操用槊扎了个透心凉。
那么,罗贯中之所以能在《三国演义》当中这么说曹操,是因为他有参考啊。参考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而这个《前赤壁赋》中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有这么一个名句,以此借体发挥虚构的这个故事情节。
那么,苏东坡能写这个也有依据依据,就是唐代的诗人元稹,写了一首诗说,“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那么,令人不解的是,元稹是从什么地方知道曹操往往横槊赋诗呢?他的依据又是什么?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最常用的兵器刀、剑、戟三种。显示刀剑的有两件事,一是初平六年公元年,西凉刺史董卓进入洛阳,而废少帝立献帝刘协,曹操不愿与其合作啊。所以改名易姓,逃出了京师洛阳。
吕伯奢剧照经过他的老朋友吕伯奢家时,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这个事儿,在事语中的记载有所出入。世语中说,“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
这个桥段在三国演义当中,我们经常看见,就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第二件事,就是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年正月,曹操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箭所伤,兴得堂弟曹洪所救。
当时他手下兵力少,军心不稳,士卒多派。魏书中记载,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
这几种不同的版本记载说明了,曹操呢,一个是会手刃,一个呢就是会手剑。到底是会刀还是会剑,到底喜欢用什么兵器呢?其实啊。这个刃除了有刀的含意外,它的本意在古代就有刀剑的意思,所以不管手刃也好,手剑也好,都可以理解为曹操常带的家伙,就是剑。
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倒是没有发现有曹操用槊的记载,如果曹操生前真的用过槊,想必他的墓中也会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长槊”的铭文。
令人遗憾的是,已被确认的,曹操墓中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就是没有元稹和苏东坡所说的槊。
曹子墓中铭文所说的戟,魏书是有记载的。书曰,“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说的是曹操以前去了中常侍张让的房间,可能是想要暗杀,而张让发现了,然后曹操边捂着手戟边出去了,没有加害成功。
所以留给人们的唯一的疑问,就是曹操墓中这个铭文所说的短矛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槊呢?
当时能够称得上通槊的,必是长4米多的矛,而且那必须是骑马时用的长矛。另外,这个刘锡的说明看,矛在当时的确也有长短之分,但不管怎么分,很显然,槊比其他类型的矛都要长,槊是当时最长的矛。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曹操墓中铭文所说的短矛根本不是所谓的槊,它的长度要比相对要较短多了。
曹操墓中出土的兵器铭文,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挌虎大戟也好,挌虎大刀也好,其中的大,显然就是在炫耀曹操的武功。而这个挌虎短矛的短,那这倒是一个奇怪的形容词,如果改成长基于这个三国正史中的长矛说法相一致,又能符合曹操的气度。
其实,关于短矛的说法,三国正史极少有记载,曹操墓出现挌虎短矛的铭文,也说明了有些人的心虚。如果曹操生前真的是擅长使用长矛和马槊,写到墓中铭文不比短字更耀眼吗?
遗憾的是,曹操下葬时没人敢弄比这个短矛更长的矛往这个墓里放。
既然三国的正史中没有记载。曹操用过说,曹操墓中铭文所说的短矛也不是槊,何来横槊赋诗呢?
以此推断唐代元稹的这个说法,“横槊赋诗”纯属无稽之谈,是元稹赞扬曹操所杜撰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元稹把曹操“横槊赋诗”写入杜甫的墓志铭,这是导致后人以讹传讹的根本原因。
苏东坡作《前赤必赋》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说曹操“横槊赋诗”倒是可以理解的,文学作品嘛。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适当的夸张、虚构,对提高作品质量,增加轰动效应是有好处的。况且前人元稹不就说过了吗?三国志还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记载,他们俩人在作品中写一写曹操在长江上“横槊赋诗”之事与这个大诗人的形象是非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