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写男女恋情、离别相思的词繁花似锦,层出不穷。李商隐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之仪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毛主席说:“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今天的流行歌曲唱:“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春心莫共花争发然而,同一题材的作品既然写得如此之多,要想在其中出彩就显得很难,如果还想在众名作中脱颖而出,被人代代传诵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此高难度的事情《雨霖铃·寒蝉凄切》就做到了!
《雨霖铃》词意《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名作,在宋代即与豪放派代表苏东坡的名作《念奴妖·赤壁怀古》并称于世。(俞文豹《吹剑续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柳永那么,柳永是怎样在词中描写离别相思的,有哪些超凡杰出的写作智慧?我们就来领略一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句先以听觉写相思:寒蝉是天冷时的蝉,此时的蝉生命将尽,故念之觉悲;此时的蝉叫声低微,故听之觉悲;此时的蝉出现时代表秋天已深,故联想到秋思可悲;此时的蝉不解风情,凄切悲鸣,故增人的烦扰可悲。蝉色可悲,蝉声可悲,时令可悲,烦扰亦可悲。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夏虫善解人意,知道人为别离伤心而保持沉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然而作者面对着这样不停鸣叫着哀曲的寒蝉,怎不更添悲伤?
寒蝉短短四字,小处起手,大处落眼,刀刀见血,处处显悲,可见婉约派代表诗人的艺术功力!比较豪放派喜欢用“大江大河”写出浩荡奔放的气势,婉约派则喜欢通过“小花小景”创造“小而深”“小而美”的艺术境界。许多人论诗多赞豪放而轻婉约,嫌其纤柔。但是,从这“寒蝉凄切”这四字我们可以看出婉约派诗人写作的水平也毫不亚于豪放派诗人的精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长亭点出离思,因为长亭多是送客之所。因离别而与情人分别故显悲伤;而时间已晚,到了不得不分手故更显悲伤。“骤雨初歇”,以雨停写离思,因为下雨,诗人刚刚可能刚刚还幻想着因为不便出行而与情人多待一阵,所谓“下雨天留客”;但是突然雨停,所以不得不分手,故愈加显悲。
下雨天留客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几句由写景转到写人,继续渲染离愁。“都门”暗示作者要离开京城,蓄郁郁不得志之悲;“帐饮”以酒宴送别暗示,与情人感情之深,增离别之痛;“无绪”与“留恋处”则由暗写转入明写,明暗相参,相映成趣,直言送别时之难舍难分。
都门帐饮无绪接下来的“兰舟催发”,以无情写有情。船夫“无情”,因为事不关己,急于赶路;作者“有情”,因为作别情人,难舍难分。但唯其“无情”,一则与上文“无情”而鸣的“寒蝉”照应,一则点明要分时的时刻不得不到来了:我们可以想见,一边,船夫不停地在催促,“走吧,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再不走就耽搁行程了……”;另一边,手拉手,一对小情人恋恋不舍。到此为止,作者已经浓墨重彩地将离别之苦写得淋漓尽致,那么接下来真正分手时刻到来时又该怎样描写呢?拭目以待下文。
兰舟催发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到了不得不分手的时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想要交待,却无奈喉头像被堵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一句描写可谓应了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与曹丕当年送别时以“无语流泪”胜兄弟曹植的“文采风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执手相看泪眼接下去,以虚景写深情。离别后的时间该怎样打发?往江面上一看,只看见江面上,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浓厚沉重,将南边广阔辽远的天空都塞得满满得,似乎这“暮霭”也在为诗人的离别而伤心。
暮蔼沉沉楚天阔婉约派写情,就讲究含蓄委婉,反对直露,特别喜欢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前文写“寒蝉无情”,“船夫无情”,他们似乎都对作者的悲伤无动于衷,但这里,到了上片结句,忽然“暮霭有情”,一出新意,二渲愁情,景情一致,将上片的愁情渲染的酣畅淋漓。同时也不由得会引人疑惑,即上片写别思如此,下片又该怎样渲染?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按照宋词的惯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诗也是如此,下片一开始,就直抒胸臆:从古到今,多情的人都会为离别而感到伤心,更何况你和我离别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在秋天时分的分别有什么不好呢?下一句作者予以点明:今天晚上我酒醒之后应该在什么地方?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罢了。秋天时分的分别,酒醒后会更加的寒冷;秋天时分的分别,杨柳岸面对的是干枯的柳枝;秋天时分的分别,清晨的风会更加的寒冷;秋天时分的分别,月亮会更加的让人伤感,所谓“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几句借助时令,继续渲染别离之愁:因愁而借酒消愁,因愁而借景消愁;但是在秋天酒醒后会更加寒冷伤心,在秋天酒醒后景物会更加让人难过!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之句已经够让人伤感,更何况这里“人非物也非”,岂非更深地加重愁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最后,作者又总结上文,将愁情延续的时间进一步延长,告诉情人,这一次分别之后,年复一年,我都会在忧愁中度过。天无好天,景无好景,即使有再多的风情,又能与谁诉说呢?反问句直抒胸臆,再次强调对方就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这就像贾宝宝在《红楼梦》中所说“任凭溺水三千尺,我只取一瓢饮!”所以,这样的句子怎能不打动人?
柳永是怎样将相思之情写成千古绝唱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三:
第一,情感深挚。
中国人向来不主张将过多的时间放在谈恋爱上,因此许多人不敢或不屑于写情,而柳永作为一个“浪子”,大胆写情,真率自然,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自然动人。此外,许多人自恃身份,不敢直抒胸臆地写情,而柳永在情场大胆泼辣,对女人甚至是妓女都怀有一份尊重,抱着平等的眼光去看她们,因此情感蓄积较常人远为深厚。这个他的词就有了较深的内涵。最后,柳永屡逢挫折,人生困窘,所以在这里将身世飘零之感带入言情词中,就更增加了词的情感内涵及厚重感。
第二,善于写景。
这首词多次借景抒情。上片借“寒蝉”起笔,角度虽小,却一石多鸟,蕴含深沉,与李白以“黄河”起笔的《将进酒》以及苏轼以“长江”起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起来,可以说有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下片借“清秋节”起笔,前后贯通,将虚拟的“别后景物”写的栩栩如生、扣人心弦,终于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所以说,柳永在写景上的功力非常的深厚。
第三,多层渲染。
《亮剑》里李云龙攻打一个碉堡往往不分角度,四分八方地进攻,所谓“没有助攻,全他娘的主攻”。敌人评价他:“此人打仗,向来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按常规,攻击环形工事,应集中兵力攻其一点,可这位八路军指挥官却像个疯子,从四面猛攻,不分主次。”这首诗在写离情的多角度操作上也有这种架势。中心明确,多层渲染,让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回,因此,就显得特别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