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解
钱玉趾陈思同
……综上所述,《赤壁怀古》会体现周瑜的作用,也会体现诸葛亮的作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明说是周瑜。周瑜(字公瑾,—)24岁时,孙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小乔初嫁也在此时。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诸葛亮(——)27岁。……综上所述,周瑜是武将,在赤壁之战中,戴武冠、穿战袍、佩长剑,是那个时代将领的常规装束,应该毫无疑义。“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特有装束,与周瑜毫不相干,我们至今找不到周瑜曾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只言片语的文献资料。因此,《赤壁怀古》“羽扇纶巾”所指应是诸葛亮。……苏轼《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就是把酒洒在地上(或江面)进行祭祀,为的是求神护佑,以助其建功立业。苏轼在酹酒祭祀时,内心真诚,极其虔敬。这种酹酒,与饮酒作乐或借酒浇愁,完全不同。……诗歌研究学术界已将诗歌分为意象性构造和音乐性构造两部分。陈植锷《诗歌意象论》较详地阐述了意象的组合,并将组合方式分为并置式、跳跃式、叠加式、相交式、辐合式。陈氏举例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就是这样一种成功的选择与组合……鸡声是早行的时间意象,茅店、板桥是早行的空间意象,人迹、霜是早行的环境意象……”我们认为苏轼写了两个人物:周瑜、诸葛亮,“羽扇纶巾”是指诸葛亮。一个英武,一个儒雅,颇富诗意。后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敌对方曹军),有两个人好“谈笑”,只有一个怎么“谈笑”?我们认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关心苏轼的多情人的“多情”笑苏轼(我);华发老夫发什么“少年狂”;还写什么《赤壁怀古》,搞什么“故国神游”,言下之意,该歇气了。“应笑我”,是说多情人应该会笑我,当面不笑我背后会笑我。这应当是苏轼的猜想。但是,即使当面笑“我”、劝“我”,苏轼也不会改变初心,不会改变崇高的志向、雅洁的情怀。他写“人间如梦”“人间”是大范围,可以囊括长远年代的人间、普天之下的人间;实际所指,应是小范围,是当今的人间,是北宋的社会。苏轼将矛头直指朝廷,而不留下被抓的把柄。这应是苏轼的高明过人之处。不写“人生如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