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韩国“找”赤壁
文、图
刘俊京
啥?到韩国“找”赤壁!
赤壁不在湖北吗?跑外国“找”哪门子赤壁?
今湖北黄冈东坡赤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淘尽了吗?
年,法国《世界报》介绍过去年里的12位英雄,其中惟一的中国人就是苏东坡。该报把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评价先生的生平。不仅极为推崇东坡文采,尤其令人欣赏的是东坡不计个人沉浮、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品格。(见王琳祥《苏东坡谪居黄州》饶学刚作序二)
《赤壁赋》手迹
苏东坡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由此将东坡文化、赤壁文化推向高峰。苏东坡在世时至今九百多年来,就不断有人到黄州寻访,到赤壁怀古。可谓:文人骚客来者很晚,未来者则遗憾终生。东坡赤壁,是中华大地上屈指可数的文化圣地,近千年来,这一现象,在中国文化史实属罕见。
东坡赤壁全景
东坡及赤壁在欧美日韩鼎鼎大名,以韩国为例,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田淑英介绍,在朝鲜时代主要河流中,如果有美丽的悬崖,人们就喜欢把它取名为“赤壁。”除了以赤壁命名地名,不少韩国文献中,还能找到每年农历七月或十月望日,人们到江上泛舟、赏月、唱《赤壁赋》、吹笛、赋诗等韩国人认为,《赤壁赋》的文学精神,有利于培养本姓。文人与艺术家都争先恐后用自己的表现工具来展现东坡赤壁泛舟的人生境界;韩国人还创作了《赤壁歌》,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欧美日没机会去,也不方便去。韩国却不一样。
韩国首都标志建筑——光华门
宣称有年历史的成均馆大学一角
釜山海云台标志
韩国中央大学
笔者女儿就读韩国中央大学,借着看望女儿之际,笔者去韩国汉江边“寻找”赤壁。今天韩国许多知名景点或大学,相信诸看官感觉都眼熟,似国内某个景点。驰名世界的汉江是韩国最大的河岸景区,也是上世纪韩国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标志。
首尔汉江一景
可笔者前后数次在首尔汉江寻访,只照了一张照片,就没有兴趣找下去,因为找不到任何赤壁蛛丝马迹的感觉;翻出东坡先生《赤壁赋》边读边寻,更觉得相隔万里。或许,是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爆棚;也或许,是武汉的江边修的太好;或许是赤壁在记忆中太深刻了;或许···
《赤壁游》乐乎?
然而,再看今天的黄州东坡赤壁,常听人发出“失望之游”声音。历史上鼎鼎大名黄州东坡赤壁,今天何以“文名不彰,武名不显”?何以“养在深闺人未识”?“赤壁之游乐乎?”(见《后赤壁赋》)笔者曾多次采访游东坡赤壁的游客,大多摇头或说“一般般”、“不再来了”。由此产生的东坡文化、赤壁文化如何弘扬如何传承?
东坡赤壁《二赋堂》
“墙里开花墙外香”,捧着宝盆四处去淘金。那么,日韩等中华文化圈的国家的赤壁从何来呢?再读饶学刚教授文字:在日本,每逢东坡赤壁游的时间,举行赤壁游会。把某个地方当做“东坡赤壁”,造出“东坡赤壁”的气氛,在那里泛舟,乘船唱和,体验《赤壁赋》的诗情画意。
哦,他们是意念中的赤壁。
清溪川夜晚
笔者在首尔听到的另一故事:
首尔市区蜿蜒流淌的清溪川,在年开始逐渐被覆盖成为一条暗渠,20世纪70年代暗渠上方还修建高速公路。李明博任首尔市长时,大力推动清溪川恢复旧时风貌,引来世界各地人们慕名观光。笔者离开首尔前两天,连降大暴雨,清溪川及时吸纳雨水,次日晚就恢复常态。由此,笔者寻思:“东坡赤壁”原始地黄州赤壁矶下,若恢复长江古水道,再现苏东坡笔下“赤壁三咏”情景,可否提升黄冈东坡赤壁活力!
▼
??????
约稿启事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
vip.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