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字词解释:
念奴娇:词牌名。调名来源于唐天宝年间的名倡念奴。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省黄冈市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古代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赤壁之战发生在周瑜娶小乔十年之后。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qiáng)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酹:以酒浇地,以为祭奠。
作者简介:
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闲聊:
01
“无官可削,抚己知危。”
苏轼在《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中这样写道。
那时,苏轼离开京城,居住在黄州已经一年多。这《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是写给皇帝的,可不敢欺君。虽然苏轼曾是地方一把手,但当时的他确实是被削官削到无官可削。
苏轼被流放黄州,名义上还是有官衔的,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水部员外郎是水部的副官,但检校是代理或挂名的意思,并非正任之官,而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助理官,不过这里也是挂名而已。“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明苏轼的任命实则上没有任何职权。通俗来说,就是流放黄州,给个好听的名罢了。这样的职位,哪还有什么官可削呢?
读书做官是苏轼当时唯一的谋生手段,官没了,对苏轼来说就是失业了。流放黄州那一年,苏轼45岁,人到中年,一场变故来袭,命虽然保住了,谋生的工作却没有了。未来怎么办,苏轼没有头绪,而那场变故留给苏轼的创伤依然很痛。
02
苏轼的开局可谓是梦幻开局。
21岁的他进京赶考便考中进士。在接下来的礼部复试中,由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才华出众的苏轼两兄弟惊艳了宋仁宗。当天,宋仁宗兴奋地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看来,苏轼与宰相之间,不过差些历练与一把年纪罢了。按照正常流程,苏轼到地方刷刷履历,在中央攒攒经验,年纪到了便是宰相了。
在皇帝的高期许之下,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开启了仕途。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事业必成。那时的苏轼豪情万丈,信心满满。
锦绣前程不过是自家树上的果,只待秋天果熟,便能摘下享用。
03
天黑路滑,官场险恶,人心难测。
苏轼之前从未想过厄运会降临他的头上。这便是乌台诗案。
有人以苏轼攻击新法、讥讽朝政为名,把苏轼投入监狱。那些人网罗罪名把苏轼往死里整,苏轼在狱中怀疑人生。从小学习经世济民的文章,怀着报国的理想,对圣上忠心,到头来却是这番下场!
苏轼在狱中写下绝命诗,连自己埋哪里都选好了。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万念惧灰。
朝廷也不全是坏人。很多人也在积极营救苏轼,其中两个人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其中一个就是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说:“因写诗而坐牢,开国百年尚无先例。”又说,苏轼是当年宋仁宗留给子孙皇帝的宰相之才。
当时,已退隐在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被囚禁天之后,皇帝决定放苏轼出狱,贬官至黄州。如前所说,说是贬官,实则流放。
大好前程,戛然而止。
04
到黄州之后,苏轼仍然心有余悸,他不确实下一次打击什么时候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他对曾经的理想也开始怀疑,前半生的信仰一朝崩塌,他困惑、他找不到答案。
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不愿意和人交往。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个月之后,苏轼的家人二十多口人也来到了黄州。这个时候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经济问题。苏轼做官做了二十多年,也没想过存钱。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什么风险意识,没做好风险管理,一场变故便让家庭陷于困境。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最怕失业,因为失业意味着收入的丧失,现金流的断裂,而支出却不会少多少。
苏轼根据黄州的物价,对手上仅剩的钱做了规划,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早起用叉子挑取一份,便将叉子藏起来。当天没用完的钱,另放在竹筒里,用于接待宾客。这么一算,手上的钱还能支撑一年,一年后怎么办,苏轼也不知道怎么办。或许到时便有办法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担忧太早也没用。
对苏轼来说,比起经济困难,最让他难受的还是精神上的痛苦,他需要寻找解脱之路。
在黄州日久,他在城东门外开垦了一块荒地,这便是东坡。投身耕种的他,也慢慢融入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当中,重新学着享受生活的乐趣,品味过去做官时不曾有的自在。内心的悲凉与愁苦也渐渐淡了,但总觉得和自己想要的答案隔着一层窗户纸,若隐若现,伸手而不可碰。
05
一天,苏轼再一次来到赤壁。
赤壁,位于黄州城西北,长江之滨,崖石红褐色,屹立如壁,故名赤壁。苏轼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年轻的周瑜统帅大军在赤壁打败了曹操的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他思绪如潮,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一直压在他心口的石头也就此被搬掉,他找到了让他心安的答案。
想当年,周瑜二十多岁娶了倾城倾国的小乔,三十多岁便在赤壁建立闪烁千古的功绩。成家立业,无一不羡煞后人。
而自己从小抱着济世经邦的理想,并为之持续努力,到了中年却一事无成,还差点丢了性命。蹉跎了岁月,荏苒了年华,辜负了理想。和周瑜一比,感觉自己啥也不是。
看着滚滚江水,望着皎皎月光,苏轼淡然一笑。
何必呢?
何必如此多情?
多情催发白,庸人自扰罢了。
看看,古往今来多少豪杰,今何在?
看看,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不也淹没在时间长河里了吗?
人生如梦一场,彼此殊途同归。
何必因碌碌无为而悲伤呢?
光阴流逝,明月依旧。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已随大江去。
永恒的不是那些英雄,不是那些功名,也不是那些苦难,永恒的只有江水与明月。举杯敬明月。
月色原来如此之美。
苏轼终于释怀了,也接纳了自己。
对一个困顿的中年人而言,这便是新生。
拼音注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