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片,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是一种既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的艺术品。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bēi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碑和帖是关于刻石文字的两个概念。碑是竖石,帖是横石(也有用木刻的)。从内容讲,碑是记叙当代的人或事,以志纪念。帖一般是将古代名人墨迹(书札、诗文等)摹勒上石。
碑帖都是刻石,在有纸、墨以后人们便用椎拓方法将铭文拓下来,这样容易阅读清楚,保存方便,流传益广。这里讲的碑帖,就指碑帖拓本。
历代碑帖是一座宝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可与史籍互相补证。现存于故宫的先秦时代的10个石鼓是石刻文字之祖。碑帖留下了自古至今无数名家的书迹,呈现出各种字体,各家流派的书法风格,实为中国书法之渊源。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此藏品为清代赵孟赵子昂《前赤壁赋》碑帖拓片,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年)时赵孟48岁。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趣,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及里,有各个不同的侧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本的装潢,各种旧拓本特别是古拓本,有不同时期的式样,因此,“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装时代特征,再是对拓本纸张和拓本具体的墨色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