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在古代有多种称谓,古称“元日”、“上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旦”、“芳岁”、“华岁”、“开年”等。据史料记载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逐渐形成了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还有多种说法本文不细说,本文主要谈谈古人是如何休假的?
古代庆祝春节官方是如何放假的?
汉朝至隋朝,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谓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
汉武帝时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又恢复到正月初一。现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历经多次修订而来,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日”的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在汉朝的时候,官员在春节的时候是有假期的。不过汉朝即使放假的话也不能想干嘛干嘛,官员一般要下地劳动,体验百姓疾苦的,否则会被弹劾的。所以说也不能算真正的放假。
唐、宋时期开始实行“旬假”制度,宋朝假期最多
唐、宋时期实行“旬假”制度,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称“旬假。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
唐玄宗时期,曾经颁布《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元正”即春节,意思是说春节和冬至分别放假7天。正月初一前后各7天。宋代春节基本延续唐制,也是7天假期,但实际假期很长,包括忙年、过年、闹年3个时段,元宵节也属春节的一部分,实行7天假期。
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类似今天的黄金周;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与今天的节假总数非常相似。
基于我国的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古代还有许多人性化”假日: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时间,相当于现在的探亲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说某位官员父母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历史。苏轼是写文章的高手,十天就能轻松完成全月任务。但当时官府也实行“笠到制,要求他早上签到、晚上值班,这就让他很不自由了。东坡就盼望旬末,一到这一天他就可以到处游逛。当时汴梁城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但再大的城市转几次也就够了,何况文人的爱好不在城市而在名山大川,于是苏东坡就向往着外出观光旅游。
幸好每年的春节、寒食和冬至都有长假,苏轼就利用这些假期,到处游山玩水开阔眼界,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旅游途中完成的。后来苏轼调任杭州知府,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就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几年后他又调黄州任职,节假日自然没少光顾附近名胜古迹,有一年七月鬼节,人们都在家烧纸焚香,东坡却独自南下湖北,泛舟赤壁探古访幽,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过了一个愉快的“黄金周。
唐宋时期的是我国诗词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离不开政府长时间的假期,要不然天天工作,哪有时间出去游玩写诗写词呢。
元代统治者与汉族的民俗文化不同,假期特别少
元代规定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可能是因为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是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民俗截然不同的缘故吧。
明、清两代刚开始只有3个假期,后来才增加时间,但是还是没有唐宋时期多
到了明、清两代,公务员”似乎更辛苦些,“旬假”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在多数官员的抵制之下,朝廷增添了寒假,并将冬至、元旦、元宵3个节假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每年腊月“十九日或二十日各署封印,至次年正月,亦于此二日开印”,前后约1个月的放假时间。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民国时期,袁世凯正式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
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总结:古代春节真正开始放假,开始于唐朝,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元代逐渐取消,而后明清初期假期缩短,后来在官员抵制下,实行封印休长假的方式以延长假期,到了民国时期袁世凯正式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百节年为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春节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