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柳永的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在当时,就连

中国诗词史上有一个人,即便是苏轼也绕不过去,他就是柳永。苏轼在翰林院当官时,有天特意问一个会唱歌的侍卫:“我的词与柳永的词相比怎样啊?”侍卫没有直接回答苏轼,而是形象委婉地说:柳永的词,就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拿着红檀木的拍板,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的词适合关西大汉,手里拿着铁拍板,怀里兜着铜琵琶,唱“大江东去”。东坡当场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虽然侍卫并没有直接给出谁优谁劣的答案,但是仔细玩味他的话,还是隐含有高下的评判。在宋代,词就是歌词,是在酒楼歌榭中供大众消遣娱乐的艺术,多半由年轻歌伎演唱,哪能让关西大汉的重金属惊扰四座呢?侍卫婉转地告诉苏轼:你的词虽然比柳永的词有气势,但不适合演唱。如果我们再细做分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适合唱的歌词,那就根本不能称为词。

大词人李清照也说过这样的话:苏轼博学多才,写歌词对他来讲就是雕虫小技,但是实际上他写出来的都是字句长短不齐的诗。(李清照《词论》)苏轼的学生陈师道这样说:苏轼用写诗的办法写词,就好像一个男人的舞蹈,跳得再好也终究不地道。(陈师道《后山诗话》)在宋人看来,地道的词还是柳永这一派的婉约词。苏轼对自己的词总是有一点不自信的。当他写完《江城子·密州出猎》后,给朋友信中说:近来常写词,虽然没有柳永词的风味,也算是自成一家。几天前写了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让东州的将士踏足而歌,很是壮观。(苏轼《与鲜于子骏书》

这段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柳永的词在当时影响很大,这是苏轼无法回避的存在;二,苏轼希望自己的词能够像柳永的词一样唱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词。讲了半天,柳永到底是谁呢?为什么连大文豪苏轼都绕不过去呢?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卒年不详,《宋史》无传。据今人研究,柳永一生经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早年屡试不中,还写了一首《鹤冲天》大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功名无望,柳永于是浪迹于汴京的青楼倡馆,为乐工歌伎写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逍遥。

景祐元年(公元年),年过半百的柳永终于在朝廷特设的恩科考试中中了进士。但是官场不同情场,在情场中如鱼得水、声名远播的柳永,在官场中屡屡失意。他当过几处县令,官终“屯田员外郎”。据说,柳永死后没钱安葬,棺木搁置在镇江的寺庙中,二十多年后才入土为安。就是这样一位官位不显、一生潦倒的柳永,他的词在宋代的影响巨大,甚至掩盖了作者本身的光芒。柳永喜欢写男女艳词,语言又通俗浅易,在民间大受欢迎,即便是在西夏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于是就有了投鞭南下的企图。(罗大经《鹤林玉露》)

柳词并不一味地靠通俗浅易取胜,他的词雅俗共赏。苏轼称赞其《八声甘州》中“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鲭录》)他还突破了传统小词篇幅短小的局限,用层层铺叙的长调慢词,写内心深处隐微的情感。在委婉曲折的一唱三叹中,自有一种潇洒不羁的风流。《雨霖铃》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这个词牌有一段来历。唐明皇在入蜀地道中,遇到连绵大雨,听到了风中铃铛响起,于是编成了一首《雨霖铃》来悼念杨贵妃。这首曲子是为离别而作,柳永便把自己的一段离别相思填入曲中秋后的寒蝉叫得凄凉而急促,声声切入离别的愁肠,就像傍晚长亭外那场刚刚停下、又落入心头的雨。当时正是:

设帐饯别,任由思绪乱翻涌。恋恋不舍,怎奈船儿将要发。拉着手儿,千言万语难叮嘱。泪眼相望,一脸娇羞却回头。此番离别,山高水长烟波里。独立寒秋,楚天千里雾沉沉。何处落寞,晓风残月杨柳岸。多情易老,飘零又逢清秋节。斯人憔悴,良辰美景只虚设。黯然销魂,伊人归去待何人。

柳永的这首词写得美,但是并不感人。因为浪迹于胭脂堆里的柳永,会把同样的话说上千百遍,送给他的那些莺莺燕燕。离别感伤,只不过是柳永生命中一次次逢场作戏式的应酬,即便有真感情在,也很快被下一个美丽的出现而冲淡。当感情稀释到只剩下美丽词句的时候,即便是你读到“执手相看泪眼”,你一点也不觉得其中深沉的痛苦。

柳永的词美丽而无深情,正适合了宋初那个繁华的市井社会。一般的市井小民在游乐消遣之余,听听这些不紧不慢、不痛不痒、不触动大脑神经的情歌,也会是一种世俗的快乐。如果在宴席上,一个歌伎唱一段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或者“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估计会让在座客人的心情大受影响。一个文明的社会既要容得下阳春白雪,也要看得起下里巴人。柳永的词相比苏轼的词显然是通俗的,更适合一般人接受。正是这种通俗,让市井小民找到了凡间的快乐。所以,不要嘲笑通俗,嘲笑通俗的实质是对大众审美的轻视。另外,柳词的俗处和能被歌唱的特点,正是词作为词最原汁原味的地方。

参考资料

《雨霖铃》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tq/1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