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中官职和科举地

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www.txbyjgh.com/m/

二、官职和科举

(一)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科举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例如: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年)开始的。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

(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6)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学校与教师

(1)古代学校有“庠(xiánɡ)”“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三、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

(一)地区名

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江左 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例: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

4.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三秦 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东 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

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例: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7.河北、河南 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8.中国 指中原地区。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9.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10.岭南 “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二)政区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例: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2.六合 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例: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四海 古以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例: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 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例: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6.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7.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10道,后又分为15道。例: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8.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例: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原道醒世训》)

10.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三)山川关隘名

1.江 指长江。

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 指黄河。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殽 指殽山。

例:殽有二陵焉。(《殽之战》)

4.函 指函谷关。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5.岱 指泰山。

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 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

10.五湖 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11.玉门关 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

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之四)

12.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汉代置关,也是出塞的必经之路。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四)城市村镇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1)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例: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

(2)杭州 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3)福州 又称三山。

例: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4)镇江 又称京口。

例: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

(5)开封 又称东京。

例: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6)扬州 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

例: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

(7)苏州 又称姑苏、吴郡。

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8)武汉 又称夏口、江夏。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2.三都、两都、三辅

(1)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3)三辅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ɡ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3.畿

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五)其他

阴阳 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tq/13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