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丽甚于春夏,因其成熟而醉人,因其烂漫而绚丽,因其伤怀而缠绵。自宋玉《九辨》藉秋意而伤怀开始,悲秋伤情之作,汩汩滔滔,绵延不绝。千古伤秋第一人,非宋玉莫属。
《九辨》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由九个部分组成。传言宋玉是屈原弟子,因闵怀屈原忠贞而不得其用而作《九辨》。考其诗情,多为即景抒怀,哀叹士人怀才不遇,叙说志不得伸,才不得用,穷愁潦倒之困窘幽怨。
宋玉是不是屈原弟子,并无史料可据,但屈原作为前辈士人的不幸遭遇,宋玉肯定是有所感怀。“九辨”之名,与屈原“九歌”“九章”可能也有仿效之意,就《九辨》的篇幅而言,在《九章》《九歌》之上,仅次于《离骚》,艺术风格也一脉相承,即景生情,寄情于景,讽喻象征,怨愤多情。
《九辨》开风气之先,借秋景而伤怀起兴,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第一句破空而出,直抒胸臆,说心中涌起一股悲凉的情感,而这悲凉之意源自萧瑟的秋风,起自枯黄飘零的秋叶和一片衰败凄凉的秋色秋意。诗人以此为情感触发点,说在这样一个萧条冷落的氛围里登山临水,孤独的远行,面对着辽阔而清空,水落而石出,空旷清幽的寒凉之气,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感受呢?
是凄凉、孤独、寂寞和惆怅、哀伤。(“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顺着这一思绪,宋玉一连串的即景生情,借景抒怀,将内心的郁郁不得志的忧愤之情酣畅淋漓予以挥发。
且不说《九辨》如何抒情感奋,艺术上借秋景之凄凉状写内心之凄凉,以萧条冷涩之秋意烘染凄清孤独之感伤情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虽不是鸿蒙初创之功,却有发展演进之力。
屈原《湘夫人》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最早借秋景抒情的名句,有伤秋悲秋之意蕴,却并不是为了伤秋悲秋,而是点染衬托,营造情感氛围,只此一句,戛然而止,没有细致的发挥。但仅此一句,也是首创之功,钱钟书称其为千古名句。
此一句的妙处在情在景中,景中含情。袅袅秋风从洞庭湖波上飘起,寒意阵阵。满眼望去,瑟瑟秋风中,黄叶纷飞,草木凋零,凄冷寒凉之意油然而生。此景此情,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苍凉伤怀之情未言先出,不言自生,情境交融浑然一体。诗经也有一些零星的即景抒情的句子,但都不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酣畅淋漓。
宋玉《九辨》以其绵密的秋意缠绵来抒写烘染内心的多愁善感,孤独寂寞,手法之细腻,描写之充分,抒情之婉曲,情感寄托之低回浅唱,又是《湘夫人》所不能及。后世伤秋悲秋之作,如杜甫《秋兴八首》、《登高》,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状秋景以抒情的佳篇名作,秋色秋景写苍凉,清秋清境以感伤,都是悲秋伤秋之一脉相承的演化与发展。自古伤秋多佳篇,袅袅秋风起,文思泉涌,汩汩滔滔,闲愁秋恨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