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simplicity
一曲《赤壁》赋深情
——县级优质课大赛侧记
陈士同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城南校区)
两年一度的县级高中组优质课大赛落下帷幕。七位选手经过三轮——限时进行指定篇目的教学设、限时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比拼,奖次各归其主。而作为评委中的一员,全程参与下来,本人除了身体劳累,也收获颇多感慨。
按照比赛设计的规程,本次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即教学设计和课堂说课为第一阶段,两项各占20分;完整的课堂教学,60分。为了公平起见,教学设计和说课的文章是临时确定,仅提供复印的材料,其他的材料一律不允许带入,包括手机等现代电子工具;课堂教学的文本则是比赛前一天通知准备,第二天借班上课。至于成绩的最终确定,采取的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然后累计。这种去掉高低分,取平均分的方法大大降低了人情因素对选手成绩的影响。
从教育局举办此项活动的背景看,正值新课改向纵深推进,我省此届高一将要参加新高考之际,为了早做谋划,此次的优质课大赛是以高一新教材为活动的教材。不论是设计、说课,还是教学,虽然选取的篇目——《拿来主义》和《赤壁赋》都是经典的传统篇目,但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和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一套程式。正是基于此,本次评选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材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故此,不论是教学设计的评价,还是说课评价、课堂教学评价都是以新课标思想的落实情况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正是“三新”评价标准的设定,接受传统教材教育的选手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碰撞,让此次优质课表现出别样的特点,也暴露出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以现有的教材体系设计看,它是具体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学习材料。既然如此,这种新特点主要是通过四大块——单元学习提示(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如何学习本单元)、学习文本、学习提示(具体文章相关内容的提示点拨)和单元学习任务(学习这个单元要达成的目标)体现的。有了这些大的宏观性的方向目标设定,在具体设计教学设计时不能仅盯着文本本身,而应该把几个板块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考虑,然后确定设计的框架和侧重点。对传统的篇目而言,设计时不是新坛装老酒,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如果还停留在“双基”和“三维目标”的静态层面,肯定有悖新课标的精神。同样,教学内容的确定,也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其在整本书和该单元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匠心独运的教学活动任务。语言的、思维的、审美的和文化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要有所体现。至于怎样取舍,决定于设计者对教材、课标精神的理解和落实。而纵览各位选手撰写的教学设计,大多数都能够把新课标的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流程中。可是,仔细研读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才发现很多人是戴着新课标的帽子,被帽子遮挡起来的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理念。很显然,这种做法多少有一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投机取巧的嫌疑。对年轻教师来说,这种以耍小心眼、怀着侥幸心理的做法肯定不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教学设计现代与传统混搭的不伦不类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说课的四不像。虽然说课用时限定在15分钟之内,但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听完选手们的说课,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怪味潜滋暗长。对有的选手而言,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说课。因为己之昏昏,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写的说课稿变成了“变异怪兽”。惯常性的说课思维和采取的范式是: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说反思(简单交代)。这些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说课稿仅止于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合格的。因为,仅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它只是整个问题的一个部分,解决“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才是说课者“说”的重点内容。可是,从参赛者的说课情况看,大多数选手只盯着第一个问题,其他的基本上没有涉及;有的选手把说课异化成详细介绍教学内容怎么一步步完成的,可谓是事无巨细。试问,对一个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可能准确无误地把问题解决掉;不明白问题就里,其他与教学相关的问题的解决就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教学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更成为了一纸空谈。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也为不明了了者开据了一剂良药。可是,选手们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由此,内心避免产生一个疑问:“不清楚说课是怎么回事的选手,你在撰写《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时,思维有没有被激活?”
如果说前两项是静态的,靠的是选手的软实力,课堂教学没有几把刷子,是很难出彩的。对于经典篇目《赤壁赋》的教学,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可以说成就了很多名家、大家,经典教学案例可谓是灿若群星。选手在设计教学和执行教学时,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撞车的尴尬,一方面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越是经典的,越难教,这是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对选手们来说,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拿来”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模仿借鉴固不可少,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至关重要。一篇文言文教什么?对这个问题,选手首先要清楚。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重意蕴的叠加,在新课标背景下,面对高一的学生该如何取舍,这需要费思量。主客之乐、客人之悲、苏子之劝、客喜而笑,主与客、理想与现实、客观与主观、肉体与精神最终达成和解。这些当是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这个核心该以什么为突破口,用什么作抓手,不深解文本,不了解苏子是很难准确把握的。对参赛选手来说,自己所教的文章是自己在学生时代所学的文章。如何从所学转向怎么教学,取决于对教材和课标精神的熟悉掌握情况。从七位选手课堂教学的展示情况看,大部分都能够按照课标精神,立足教材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但是,细化到具体的选手,有的对教材的解读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有的在取舍内容时,重难点的设定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有的把文言文教成了现代文,对文言知识弃之不顾;有的把语文教成了思想政治或历史......除了对教材的处理出现这样或那样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回望教学的细节,有的一堂课自己扮演着演说家的角色,声情并茂、口若悬河;有的教学语言是严重与语文不关联。雅俗共赏,在于有欣赏的价值,可是语言之俗多少玷染了《赤壁》之美。至于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更是怪异迭出,而过于依赖教学媒体也成为一种难言的痛。
当然,在看到不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可圈可点的地方。有的选手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抵近了苏子为文时的心境;有的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启发,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有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真正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多的精彩,得益于选手的劳神苦思、精心设计。如果没有感动于苏子之情、感染于苏子乐观旷达的人格,很难真正觉解文本。可以这样说,正是选手们站在现代瞩目修行者、乐天派伟岸的人格,感动于苏子在困顿穷逆的生存境遇中表现出来的洒脱,才有了教者与文章的相融相谐,才有了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有人说,优质课比赛就是表演课,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有没有表演的天赋和才能。从某种意义说,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从教学本义的层面审视,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需要“术”的支持,更离不开“道”的支撑。教学有“道”见风骨,教学者对整个教学的把控,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心性和情怀。可以这样说,随着一次完整的对《赤壁赋》教学的巡礼,教学者的情与意都得到了较为完整和形象的展示。至于优劣得失,受众最有发言权。
陈士同,任职于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城南校区,自93年踏上三尺讲台,这么多年风雨兼程、辗转奔突,终于熬了个中学高级。尽管县级教坛新星和市级骨干教师只是虚名,但也是这些年成长的见证。跻身杏坛,注定书本、学生成为职业生活中的主要伴侣。没有桃李满天下的灼灼其华的耀眼光环,不误人子弟作为职业人对职业敬畏的执念。踽踽于从教之路,时刻谨记靖节先生“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谆谆告诫。对三尺讲台的虔诚敬畏,尽可能做到“尽吾力则无悔”。工作之余,以乒乓为友,在挥汗如雨中尽情释放。当然,专业的研修学习成为打发业余时间的主体。钻研教材、研究考试、思考生活、观照世情,有了思维的运转,自然就有思考的成果。虽然有的稍显不合时宜,但我思故我在,只言片语的留存,见证自己还没有完全被大染缸吞噬。专业方面的文字,承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中学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教学考试》等期刊杂志的抬爱,在宝贵的版面上腾挪出一方安顿文章之地。至于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专业论文的评比,除了力不能及于国家级奖项,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各种奖项囊括殆尽。看到近百篇职业方面思考的成果转变为铅字,还是多少满足了内心的虚荣感。
路漫漫其修远,没有苏子人生的历练,故不会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嗟叹。但是,前路浩浩,虽不是荆棘丛生,但要做到“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不仅需要定力,更要有几分韧劲。
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号立场无关。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图片
南腔北调语文客教学相长并蒂花
敬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