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斑斓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双声子》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掉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糜鹿呦呦。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在广大的古典文学爱好者中间,恐怕没有一个读者会不熟悉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它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之类的名句早被千古以来的人们所广为传诵。但是,可能有很大数量的读者却未必知道,在苏轼之前,柳永已经写出过与它很有些相似之处的另一首登临怀古的慢词《双声子》(这首词中的“江山如画,云涛烟浪”以及“嗟漫载、当日风流”。即使从字面上看,也可以看作为苏词的“先河”)。
从这个意义上看,柳永在拓宽宋词的题材方面,也是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的。在常人心目中,柳永似乎是一个十足的“风前月下,浅斟低唱”的艳词作者。其实并不然。人类的生活本是复杂纷纭的,因而人类的感情世界也应该是多侧面的。柳永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一方面,由于他长期流连坊曲,多与秦楼楚馆的歌女舞女交往,所以写出了不少香艳旖旋的艳情作品;另一方面,由于他毕竟还是一个下层文人,生活的坎坷和失意使他产生了相当深沉的人生感慨,因而在写作艳词的同时,又写出了不少“羁旅行役”之作。特别是当他因生计所迫而离开所恋的女伴、飘荡东南之时,他的感情世界中的“人生感慨”的那一侧面,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这首《双声子》词,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产物。
柳永这次离开汴都,是在“寒蝉凄切”的秋天。到达苏州的时候,秋色更深,所以此词一开头即以“晚天萧索”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接着两小句“断蓬踪迹,乘兴兰棒东游”,看似有些矛盾,其实却是统一的。“断蓬”是写自己犹如断根的蓬草一样随风飘荡,含有不甚得意的牢骚之情在内;而“乘兴”(且用“兰掉”来形容其旅舟)则又表示自己“随遇而安”、不妨随处寻欢的心情——离开了仕途失意、纷器不已的京都。
到风景美丽、古迹众多的江南名胜之地来换吸一点新鲜空气,似乎也是人生之一大乐事。所以接下就写“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蔼初收”,境界显得寥廓开阔,大不同于汴京城里的“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看花回》),甚至也不同于苏州城里的“触处青蛾画,红粉朱楼”(《瑞鹧鸪》)。嚣闹繁华的城市生活已经远远“隐去”,而冷清荒凉的历史陈迹却触目惊心地扑入眼帘:“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元踏”,惟闻一片哀哀鹿鸣。
前人说,柳永慢词善于“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夏敬观《手评乐章集》),在他从远及近,从大到细,从目之所见到耳之所闻的写景铺叙中,一种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就悄悄地随景而出矣。但是,光是这种比较含蓄的写法还不足以表达出此时此地作者的“所思”,也显示不出柳永平素“习惯成自然”了的特有词风,所以下阅换头就进一一步拓开词境,“放开来说”。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三句,虽然形象性稍嫌不足,但还是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了一幅历史的图画: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文臣武将),正“运筹于帷幄之中”,交战于三吴之地,你争我夺,无休无数歉,可是到头来却只是“一场空”而巳!
一个“空”字,就把人们从春秋时代的争斗厮杀中折回到现实中来:登临背日吴王与西施在此欢宴享乐的灵岩山,举目远盼,只见“江山如画,云涛烟浪”,在那浩淼无际的太湖(中有东、西洞庭山等“七十二峰”)之中,唯有白帆点点,随波出没,所以词人自然会联想到当年范蠡“急流勇退”、驾扁舟逍邀于五湖的情景。
看来千百年来争霸图王、争名夺利的无数王侯将相,其结局反而都及不了“江湖隐士”的范蠡!证之“前经旧史”,当日所记载的“风流”人物与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早都烟消云散(故曰“漫载”,空载也)。就看眼前之灵岩山吧,昔日吴国的馆娃宫、响履廊、采香径、琴台,现今只剩下“斜阳暮草茫茫”,徒令人勾引起“万古遗愁”而巳。
读了这首词,我们或许会感到,柳词所表达的登临怀古之情并无什么特别深刻和新奇之处,在前人的诗文中,已出现过许许多多比柳词远为“高明”和闻名的作品,柳词在思想的深度上并无超出于它们之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词的领域(特别是慢词)里,柳永的这首《双声子》词,具有“初发韧”的意义。
前已举出的苏轼“赤壁怀古”词,就曾在某些方面有意或无意地受到过柳词的影响。后于柳永二百年左右的晚宋大词人吴文英,曾在同一地点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的慢词,更是明显地受到过柳永此词的启发。举此二例,即见柳永拓宽词题的不小贡献。
在词的艺术风格方面,此词也一反柳词平素的“艳”,“柔”风味,而显出开阔、清劲之致。它以深秋萧索、黯淡的景色为背景,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图王取霸者与江湖隐逸者之间的错综“对比”,结出了“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的人生感概,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的词,向被人们称为“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刘熙载《艺概》卷四),这首词却以另一种艺术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使人们无论是对柳永精神世界的认识,还是对其词的艺术风格的认识,都提供了“另一侧面”的了解材料。
当然,由于柳永生活经历的限制,特别是由于他缺乏如苏轼那样深刻的人生哲理、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也缺乏他那样雄奇豪放的道劲笔力从根低上说,柳永的“本色”毕竟只是一位“儿女情长”的词人——所以这首《双声子》调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看,都还存在一些缺点。
但是作为慢词的早期创作者,作为一个基本属于“批风抹月”(张炎《词源》评柳永之语)阵营的作者,柳永能够写出这种题材新、风格新的作品来,还是值得引起重视和称道的。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斑斓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